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盐田区对口帮扶玉湖村:书写垃圾分类的乡村实践

来源:盐田融媒发布时间:2020-10-2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振兴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深圳市盐田区对口单位的大力帮扶下,河源市东源县玉湖村在脱贫致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具有玉湖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逐渐开始在这个村落间悄然兴起,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携着生机与希望迎面而来。

  作为昔日的贫困村,玉湖村用近5年的时间,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道路,2019年底成功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还要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运泉说:“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因地制宜,抓住当前脱贫攻坚的有利时机,结合乡村振兴建设,让村民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家一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家园,巩固脱贫成果。”

  因地制宜 启动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项目

  玉湖村作为省级古村,位于东源县曾田镇东部,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该村共有300余户居民,散落在国道两旁,较其他村落更为疏散,且现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所有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需求。“该村的地理位置、村落分布均具有特殊性,是启动河源市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项目工作的一块良好的试验田。”刘运泉说。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长,生活垃圾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生态环境,也对村民健康构成威胁,通过垃圾分类改善人居环境势在必行。”刘运泉介绍说,2020年6月30日,玉湖村对口帮扶单位——盐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曾田镇玉湖村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投入65.68万元开展垃圾分类项目,打造乡村垃圾分类新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较于基础设施完备、试点经验丰富的城市来说,乡村环卫设施薄弱稀缺,面临地广人稀、垃圾分散等特点。对此,盐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充分利用帮扶资金完善分类实施设备,先后捐赠一批垃圾桶、果皮箱及垃圾分类运输车,完善村内垃圾站设备,为村里开展垃圾分类打下良好基础。“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农村情况特殊,很多村民文化程度并不高,所以我们打算一步一步推进,现阶段主要以分类工作宣传发动为主,鼓励村民首先参与进来,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必将对改善村民生活产生重要作用。”刘运泉说。

  在具体做法方面,玉湖村从最基础的垃圾分类起步,即让村民知晓“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全村全面开展“定时定点收运分类”模式,每天到收集点清运垃圾,将每家每户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分类,密封清运到垃圾处理站,进行简易“两分类”。同时,为了切实推动玉湖村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村里通过健全制度,加强长效管理,采取垃圾分类设施管理“包片区”方式,将全村家庭户分片到每个党员及村干部身上,负责宣传垃圾分类、上门监督指导收集实施情况,并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以此增强村民对垃圾分类收集认识,督促村民自觉进行分类收集。

  走在玉湖村,随处可见的都是与垃圾分类有关的宣传展板,上面清晰可见的是垃圾分类示意图及处理流程图。对于垃圾分类这件事,玉湖村村民其实并不陌生。事实上,早在2019年,玉湖村便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并召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动员会,初步探索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工作机制。今年,盐田区更是结合垃圾分类经验与玉湖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将盐田区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当地,带动玉湖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协助玉湖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全覆盖的目标。

  多措并举 助力贫困户稳定长效脱贫增收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国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关键之年。近年来,依托垃圾分类,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构建和谐宜居生态环境,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机制,玉湖村在垃圾分类保洁的基础上,设置了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公益性岗位,用于增加贫困户收入。“以前村道边到处都是垃圾,现在有了垃圾分类处理,大家不再随便乱丢垃圾,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提高了不少。”贫困户黄云霞平日里主要负责垃圾点清扫保洁工作,看着村里环境一天天越来越好,她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在统筹落实各项扶贫举措的基础上,驻村扶贫工作队重点盯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按照国家政策贫困村“一村一品”要求,全力推动玉湖村各类项目发展,2016-2020年,共投入606.26万元,其中投入101.32万元建成91亩百香果基地。“去年,我们将产业基地承包给私人管理,在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入。这两年,我们又入股国资委分红,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另外,其他项目也正在稳步发展中。”

  2019年,玉湖村村委会自筹资金入股茶场50万元,每年可分红4万元;玉湖村村委会自筹资金投入光伏,年收入7万;玉湖村百香果基地,每年资金收入4万元……刘运泉简单算了一笔账,2020年,玉湖村村集体收入达到41.5万(不包含第二期入股国资委),在曾田镇9个村中,位居村集体收入排行第一。

  特别是今年以来,考虑到贫困户务工受到疫情影响,帮扶单位、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又及时根据贫困户的情况和帮扶需求,协助贫困户在家的贫困户外出务工,由帮扶单位设置公益性岗位,保障收入稳定性,并对有返贫风险、家庭有大病人员的贫困户实现低保保障。此外,扶贫工作队还大力实施农房改造工程,用于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并持续投入对村里贫困户每户每年800元的资金慰问,用于帮助贫困户家庭生产发展,确保低收入群众稳定脱贫、长效增收。

  除此之外,5年来,扶贫工作队还合理利用专项资金,先后推动了16个帮扶项目建设。其中包括:保障饮水安全工程,改变全村7个小组直接接引山坑水的落后状况,解决村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推进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按照考核标准升级村现有的卫生站,让广大村民享有高水准医疗条件;建设农田水利三面光工程,通过修建水利灌溉工程,惠及村民农耕发展,扩大村内耕种面积,提高村民收入,以及村党群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文化广场建设、公路亮化工程、维修水渠工程等硬件配套设施建设……一个个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让这个贫困村日益焕发出不同往昔的新活力。

  “我们不单要给贫困户‘输血’,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打通‘造血功能’,激发其内生动力,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脱贫。”在扶贫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玉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198人于2019年底实现全部脱贫。贫困户张三中今年52岁,一家四口人,除了90多岁年迈的老母亲,家中还有残疾的孩子要照顾,平时基本靠务工得来的微薄收入支撑家庭开销。这几年,在帮扶单位资金及政策帮扶下,忠厚老实的张三中不单办起了家庭养殖业,吃苦耐劳的他还主动学技术,开起了村里第一间精准扶贫碾米加工厂,成为玉湖村贫困户学习的榜样。“几年前,我这个家庭人均年收入还不到4000元,现如今家庭年收入差不多有9万多,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张三中说。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