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盐田区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来源:发布时间:2011-08-25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卫生事业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统领,率先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区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更好保障服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深发[2009]11号)、《深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深府〔2009〕233号)、《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盐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不断加大卫生投入,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服务能力水平稳步提升,综合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等指标持续处于良好水平,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十一五”期间,区政府投入卫生事业经费3.55亿元(不含基建设备),医疗卫生设备政府投资项目资金1.6亿多元。对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和运行经费实行全额保障;对区人民医院、盐港医院及梅沙医院的财政核拨补助比例分别达到80%、90%、90%,区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38.97%,较全市平均高21.97%。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按照每年30元/服务人口的标准给予专项补助,保障了社康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2.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合理。2010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5间,其中医院3间、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2间、社区健康服务机构15间(含3间医疗服务站)、门诊部(诊所)等45间,实现了社区、人口、服务的全覆盖。全区病床数400张,比2005年增加100张。在岗卫生工作人员1094名,每千人口医生数为1.73名。副高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94名,是2005年的2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360名,比2005年增加72%。拥有万元以上医疗卫生设备988台,是2005年的2.7倍,其中50—100万元的医疗卫生设备32台,是2005年的1.7倍。百万元以上的医疗卫生设备14台,是2005年的2倍。

  3.卫生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新建了梅沙医院综合楼、盐港医院住院大楼和区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区人民医院被纳入市级医院规划建设,按照深圳东部区域医疗中心的标准进行整体改造,新住院大楼正式启用,整体改造项目二期工程稳步推进。盐港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建设项目正式立项并完成方案设计。

  4.普惠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3间公立医院和2间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核心,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为基础的医疗和公共卫生两大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点不断优化,便捷的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服务流程不断优化,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率先实行药品采购方式改革,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有效降低药品虚高价格。率先在全市实施社康中心药品零差率销售,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0年,区属医院平均门诊人次费用99.46元,平均住院人次费用4801.49元,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4.5%和23.1%。

  5.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基本医疗服务。紧抓人才队伍与医学学科建设,推动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加大对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经费、设备和人才投入,评审确定了区人民医院骨科等六个首批区级重点学科。开展了“半肝切除术”、“血液透析疗法”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微创外科、血液透析、人工器官置换等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辖区居民对医疗服务能力信任度逐步提高。2010年,全区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达到116.8万人次,是2005年的1.6倍;出院总人数1.08万人次,是2005年的1.2倍。

  ──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区卫生服务,夯实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区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对辖区社康中心进行了网点调整和资源整合。不断丰富社康中心服务内涵,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试点工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10年,全区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5.2万份,社区诊疗23.4万人次,占全区门、急诊总量的20%,是2005年的2倍。

  ──公共卫生服务。一是疾病防控及时有效。建立并完善了覆盖辖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连续五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维持在全市较低水平。依托社康中心为居民提供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结核病、艾滋病、梅毒和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处置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传染病疫情。二是卫生监督保障到位。全面推行卫生行政许可“六统一”,规范了卫生许可审批,提高了行政许可效率。在食品经营单位、公共场所深入推行量化分级管理,提高卫生监督效能。大力推行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管理,有效控制了职业病发病率,保障了劳动者身体健康。以医疗执业行为为监督重点,加大对医疗机构人员执业资质、执业范围的监督管理力度,保障了医疗安全。三是妇幼保健水平先进。积极探索计卫合作模式,整合计生、妇幼保健服务资源,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十一五”期末,辖区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常住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0.96%,住院分娩率达99%;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7.97%,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1‰和1.6‰;全面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2.8‰、破伤风发病率为零;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为35.2%,较2005年提高27.7%。“十一五”期间,实施“降消”项目累计救助贫困孕产妇144名,救助金额近13万元。

  (二)“十一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技术水平、资源配置、管理绩效等与居民群众期望需求、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的定位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卫生服务水平仍需提高。医学学科优势和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医学科研教育水平不高,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和继续教育项目总量偏低。医学学科建设水平较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对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干预不够系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作用,对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有待加强。

  2.卫生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医疗卫生机构部分硬件设施陈旧,大型先进诊疗设备总量不足,社康中心的基本诊疗设备与分类管理以及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每千人口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卫生人才编制总量不足,临聘人员比重过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卫生人才引进困难,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资源不足。

  3.卫生管理绩效有待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绩效、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管理、服务成本过高,还没有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现代化、精细化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作为深入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岗位设置管理的基础,对卫生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尚不完善。政府主导的卫生投入保障机制、医疗卫生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绩效评估机制还不健全。

  4.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我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主要依靠自筹资金,自行开发用于医疗服务收费、临床检测等方面的软件系统,但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制约着卫生服务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管理体制、投入保障机制、人事制度等一些关键环节的改革难度加大,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信念、更创新的精神去攻坚克难,确保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推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按照“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区委、区政府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加大社会建设领域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居民幸福感,打造“幸福盐田”。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区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的新定位、新目标,对卫生事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四是随着盐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群众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对卫生服务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加多样化,需要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高效的卫生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求。五是随着现代城市进程、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食品安全、慢性病管理、精神心理疾病、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问题逐渐显现,对调整卫生工作思路和卫生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走在前列”的要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我区卫生事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与盐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定位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和水平。

  (二)总体目标。

  明确各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提质增效”、“特色精品”战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能,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深圳东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城区。到2015年,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和卫生服务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三)主要发展指标。

  1.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全区新增医院床位280张,病床总量达到680张,每千人口病床数达到3.4张(按2015年当量人口20万计算,下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达到2.6名、3.38名,医护比提高到1︰1.3;社康中心按6名/万人的标准配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力争每个社康中心配备全科医师2名。

  2.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明显增强,社区首诊率达40%。区属医院CD型率(危重病例率)≥30%、病床使用率≥75%、住院病人治愈好转率达90%。建设1个以上市级医学重点特色学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住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100%、儿童国家免疫规划免疫接种率≥95%;职业病危害企业建档、监督覆盖率达100%、社会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达100%、无证非法行医案件查处率达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5%;常住人口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85%;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85%。

  3.居民健康素质进一步提升。综合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保持全市先进水平,孕产妇死亡率≤15/10万、婴儿死亡率≤3.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5‰、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300/10万、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无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事件发生。

  4.卫生行业作风明显改善。“博学行医、业务精湛,情操高雅、与人为善,博爱救人、敬业爱岗”的核心价值观得到普及和社会认可,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医患关系明显好转,社会群众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理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职能。按照“政事分开”、“监督与监测分离”的原则,尽快解决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机构设置问题,进一步理顺职能,解决卫生监督执法和卫生技术服务合一的问题,确保卫生监督执法的公信力,促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剥离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健康体检等临床业务,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心转向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保障辖区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2.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按照《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整体评估标准》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目标和任务,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明确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保障和补偿机制。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以事定费”的方式核定补助经费。完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督促考核。

  3.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平台作用。推进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社康中心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和培养,为全面落实《深圳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提供保障。社康中心在承担居民常见病诊疗的同时,更加注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切实体现其“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功能。以网格化分片包干的形式将9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4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使其成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依托和平台。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效能。

  1.明确公立医院发展定位。按照“定位明确、特色突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思路,加快形成辖区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格局。区人民医院以“三级甲等”标准建设,抓管理、强学科、提绩效,在保证辖区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诊治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危急重症、疑难病症、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部分重点特色学科形成优势,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使其深圳东部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地位逐步显现;盐港医院以“二级甲等”为建设目标,着力加强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和内涵建设,增强中医药服务水平,在中西医结合医疗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梅沙医院突出社区医院特色,提高基本诊疗能力和水平,在海滩急救和康复保健方面形成特色优势。

  2.夯实社区卫生服务基础。按照“合理布局、健全网络、立足社区、完善功能、丰富内涵”的思路,全面推进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和内涵建设,形成网点布局合理、建设标准统一、服务功能健全、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院办院管”模式,强化举办医院对社康中心的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管理支撑等方面职能,完善专家进社康中心制度,提高社康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改进社康中心服务模式,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构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契约式”全科医学家庭服务模式。完善社康中心与举办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建立转诊服务平台,提高转诊的便捷性,推动分级诊疗和社区首诊。

  3.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建立健全发挥中医药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以盐港医院为骨干,其他医院中医科室为补充,社康中心、中医诊所(馆)为网络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学科、科教和文化等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特色、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中医药、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提高社康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以“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吸引更多居民选择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

  4.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和相关政策措施,按照“政府保基本,市场供高端”的思路,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领域,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疗养保健、旅游医疗等高端、个性、特色服务,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满足社会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

  (三)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1.加强政策引导,扩大居民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劳务工医疗保险和少儿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鼓励居民根据经济支付能力购买重大疾病保险等商业医疗险种。探索建立对医疗保险费用偿付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加强对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监管,保障统筹基金的规范、合理使用。探索将医疗服务后付费制度改革为定额包干预付制度,改进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的经费结算方式,调动医疗机构控制医疗费用的积极性。

  2.落实医保制度,减轻居民看病就医负担。加强与社保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完善“定额、包干、预付”的医疗保险结算方法改革。完善现有按住院人次付费的“定额标准”,调整按病种定额付费和限额付费的病种和标准,逐步实现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监督作用。

  3.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制度。加强与区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各类政府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力度,规范救助基金的使用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减轻低保居民、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四)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群众用药安全、价廉。

  落实基本药物优先采购和使用制度。结合辖区疾病谱和社区居民用药习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省、市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医疗机构按照规定配齐和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并达到全市规定比例;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处方药物。落实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并提高报销比例的医保新政策,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结合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推进诊疗规范化水平;完善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群众基本用药安全。

  四、主要措施

  (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立足区情,借鉴先进经验,以“公立医院增效率、医务人员受鼓舞、人民群众得实惠”为目标,坚持发展、改革和管理相结合,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一要提升公立医疗服务效率。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权责,明确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组织的事权,落实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运营效率。以资产、管理、技术为纽带,推动区属公立医院联网运行,实施集团化、集约化管理,探索消毒供应、药品采购等集中管理的有效途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效能。二要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以综合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医疗行业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加大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力度,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和体系,改善医务人员执业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三要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以优化流程、改进服务、提高效率为核心,通过推进预约诊疗、完善转诊机制、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等措施,改善居民的就医感受。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质量控制为核心,通过加强人才与学科建设、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等措施,让居民看好病。以降低成本、控制费用为核心,通过实施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适宜性,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群众就医费用。

  (二)落实重大基础建设。

  加快推进卫生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一是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加强与区工务、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在规划期内基本完成区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后勤服务多功能楼的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二是加快推进盐港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建设项目,力争在规划期内完成大楼建设并投入使用;三是做好盐港医院旧门诊楼的改建和区疾控中心搬迁前期工作;四是加强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根据发展需求,适当更新、补充卫生设施设备,稳步提高辖区整体医疗装备水平。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以“适度增量、激活存量”为核心,着力构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卫生人才队伍,使我区卫生事业步入人才队伍建设与改革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轨道。以“填平补齐、充实队伍、改善结构”为原则,引进临床医疗、社区卫生、临床护理、公共卫生等实用性专业人才;以“学科需求、梯队建设”为原则,适当引进确有专业特长、引领学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优化专业技术结构梯次。建立学科带头人培训制度,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选拔学科建设骨干到国内外一流医学机构培训,学习先进的方法技术、理论理念。探索“柔性引进”机制,以医学交流合作项目等方式,引导高层次人才到我区“不定期”工作。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定向培训制度项目,完善外派进修培训、医学继续教育、科研科教等长效机制,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积极营造“崇尚精湛、尊重人才”的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推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改革,打破“终身聘任”状况,实行竞聘上岗、动态管理,激活人才队伍的内在活力。

  (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

  立足辖区疾病谱和居民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拓展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形成特色优势。注重规划评估,选择具有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学科,整合资源、集中优势、重点扶植,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力度,使其达到市级重点特色学科水平。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和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并进行全程跟踪评估,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实施名医工程和科教兴科,切实提高学科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科吸引力和影响力。创新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开展医疗科技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生物医药产业、科研机构优势和科研、技术资源,加强对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关键检测和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学科科研建设水平,以学科建设带动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五)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以“提高技术、控制质量、改进服务”为重点,加强区属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以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为抓手,持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加快区人民医院二级学科建设,优化专科设置,推进专科门诊与普通门诊分离,促进其向高水平专科技术服务方向发展,加强疑难、危重病例疾病诊疗和科研教学工作,提高区域医疗中心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医疗服务整体管理和质量控制,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加快推进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以等级规范和监管规范促进基本诊疗、临床护理的质量提升。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便捷性。学习推广精细化管理、感动式服务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广泛开展创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示范岗”和“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以推进社康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完善社康中心业务用房、人员配置、适宜设备、服务项目、基本药物目录标准,实施社康中心分类管理。完善全科医师和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标准,推进适宜技术、健康教育、中医中药、妇幼保健、慢病防治、精神心理卫生进社区、进家庭,丰富社区健康服务内涵。大力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提高社康中心基本诊疗水平。建立健全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提高社康中心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贯彻“预防为主”的发展方针,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慢病防治等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科学监测、及时预警、有效预防为工作思路,健全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完善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干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立健全项目实施质量控制评估机制,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妇幼安康工程等各类专项工作开展实施质量和效果评估,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和稽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推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提高卫生监督效能。完善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水平。

  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充实和完善各卫生专项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动态管理,强化卫生应急能力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事件的处置能力。规范院前急救行为、提高急救人员素质,完善急救配套设施,使辖区急救半径、急救反应时间达到国际通用的急救标准,提高抢救成功率。向群众普及医学急救知识,提高群众医学自救和互救能力。

  (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卫生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平台、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社区卫生、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创建数字化医院、实施“居民健康卡”为突破口,完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影像系统(PACS),加快“医生工作站”、“护理工作站”信息系统建设,推行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建设门诊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信息公开、预约挂号、叫号、报告单打印、满意度评价等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综合性,提升服务效率。以建立数字化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加强社康中心信息化硬件设施更新配置,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推动网格化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五、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始终把发展卫生事业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提升民生质量和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卫生事业发展,随着辖区经济总量的增长,加大卫生财政投入,逐年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卫生经费分类保障制度,优化卫生投入的方向和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等领域倾斜。建立健全政府卫生事业投入的绩效评估体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二)加强政策支持,增强发展助力。建立健全卫生投入、人才引进、体面执业等政策,增强卫生事业发展助推力。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指导意见,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经费、重点学科发展经费、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医院政策性亏损补贴和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社区健康服务经费等予以政策和制度保障,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在引进方式和程序、薪酬标准、职称聘任、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安居等配套服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高层次卫生人才到盐田就业、创业。建立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薪酬标准和激励政策,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医的良好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激发卫生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一要突出统筹协调,强化政府办医保障职能。加强部门沟通合作,健全卫生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完善统筹医药卫生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监管机制,提高政策的协调性、联动性,为发挥医药卫生体系的整体合力提供制度保障。二要突出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理顺“管与办”的关系,以制度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推动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进医院管理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高医院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医疗机构发展活力,提高卫生服务效率。

  (四)加强监督评估,提高规划执行力。各规划实施单位要主动接受区人大、监察等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区卫生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要加强与发改、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合力,确保规划任务目标如期完成。


  

  附表1:

  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发展规划

  单位:张

人民医院

盐港医院

梅沙医院

总计

2010年

300

100

0

400

2015年

430

200

50

680

增加数

130

100

50

280

  注:医院病床测算方法:按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规定,三级医院应设病床数400—500张以上,二级医院病床数不少于100张。2010年深圳市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为2.2张。根据《深圳市分区域人口调控指导计划(2009-2020)》,到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0万以内,按每千人口床位数3.4张计算,全区床位数2015年控制在680张内。

  附表2:

  盐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主要任务指标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统计口径

深圳市

  基线值

2010年

2015年

指标

  属性

人群健康

1

平均期望寿命(岁)

常住人口

78.01

78.01

79

预期性

2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0万)

常住人口

296

174

≤300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常住人口

15.4

无死亡病例

≤15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常住人口

2.35

1.1

≤3.5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常住人口

3.5

1.6

≤4.5

预期性

资源配置

6

病床数(张)

22842

400

680

约束性

7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常住人口

2.05

1.73

2.6

约束性

8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常住人口

2.11

1.5

3.38

约束性

9

医护比

常住人口

1:1.03

1:0.87

1:1.3

约束性

10

人均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元/人)

常住人口

40

30

70

约束性

业务管理

11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常住人口

77.88

80.96

88

约束性

12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常住人口

87.6

87.97

95

约束性

13

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常住人口

90

95

≥95

约束性

14

高血压、糖尿病人规范化管理率(%)

常住人口

--

65

≥75

约束性

15

肺结核病患者系统管理率(%)

常住人口

75

80

≥85

约束性

16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比例(%)

户籍人口

--

--

≥80

约束性

17

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

常住人口

66

70

85

预期性

18

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

常住人口

59

90

≥95

约束性

19

社康中心诊疗量占区属医疗机构诊疗量百分比(%)

常住人口

36

20

≥40

预期性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