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田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时间:2024-07-03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相关报告,全球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存在听力损失的人数已超过65%。2022年一项全国荟萃分析报道,我国老年人听力损失患病率达69%。
老年听力损失,是指老年期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因素、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以及代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的听觉功能下降的总称。
老年听力损失可以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早期干预。
01言语交流能力下降
老年听力损失早期老年人在噪声环境下言语交流困难;当听力损失逐渐发展,即使在安静环境下言语交流也很困难。因此,老年人会主动减少社会交往。
02情感和社会交流能力下降
老年人出现听力损失和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导致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久之则变得多疑、猜忌和自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以及社会隔离现象。
03认知能力下降
在老年听力损失患者中认知能力下降比较常见。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在伴有轻、中、重度听力损失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2倍、3倍和5倍。
04避险能力下降
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警告声的感知能力下降,对危险警告信号的方位判断也会出现问题。因此,老年听力损失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老年听力损失的早期识别:
当老人出现:听不清门铃、闹钟或电话铃声,看电视、手机或听收音机需要很大声,喜欢大声讲话,经常让别人重复说过的话,经常错过部分对话内容,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内容,耳朵里有嗡嗡的耳鸣声等情况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听觉系统随着年龄增长功能下降,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保护听出现。
01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远离噪声并加强对全身慢性疾病的管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增加,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加速听力损失的风险因素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干预。
02减少危险因素
①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老年人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且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加大。故建议老年人服药前需咨询医生,尽量规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耳毒性药物。
②避免噪声损伤:高强度、持续性噪声会对人耳造成伤害,导致耳聋、耳鸣等。加强噪声防护应该从年轻做起,预防因突然爆震引发的听力损伤,根据需要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以及避免娱乐性噪声损伤。
如老年人出现听力下降,应积极求医:听力下降干预早期以药物和聆听训练为主,效果不佳时酌情验配助听器。建议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到专业医疗机构或有资质的助听器验配中心进行验配。
因各种原因未使用助听装置干预的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应积极采用以下交流方式改善言语交流能力。
1、缩短谈话距离。
2、讲话者要吐字清晰、放慢语速,并适度提高音量。
3、充分发挥视觉功能,面对面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唇读和肢体语言。
4、利用残余听力,对听觉察知、识别、辨别、理解分别进行训练,掌握聆听技巧。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