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时间:2019-11-1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严重危害骨骼健康的慢性疾病。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首次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50岁以上女性都是骨质疏松患者。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隐形杀手”,因为骨质疏松早期并没有什么症状,极容易被人们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晚期大多数病人会出现全身关节疼痛,甚至受到一点磕碰便会骨折等,致残和致死率极高。
骨质疏松如何早发现?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的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那么,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种。除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这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外,年轻人患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包括内分泌异常、营养缺乏、先天遗传、药物或疾病,以及缺乏运动造成的废用性骨质疏松。”
骨密度检查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而我国公众的骨密度检测率明显不足。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检测比率仅为3.7%。
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女性从40岁开始就要定期筛查骨密度,男性则是从50岁开始。女性40岁做一次检查,如果没什么问题,可三年做一次筛查,但如果女性到了绝经期或者有子宫肌瘤,有吃甲亢药、抗抑郁药、安眠药等情况,则要密切追踪。”
做好三级预防很重要
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若,且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别强调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品,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应重点随访、早期防治。二级预防应从中年开始。尤其是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三级预防,是指已经患上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颠等措施。
治疗骨质疏松症关键在前期预防,保持适当的运动和足够的营养能有效提高骨矿含量,达到预防、临床治疗的目的。适当摄入钙剂、维生素D、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黄酮可有效降低骨质流失,而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则能促进成骨,提高骨密度。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科学指导下进行。
学学这些骨质疏松知识
●胖人更容易骨质疏松?
胖人要看肌肉量,结实的胖人肌肉占比高,骨质疏松的风险相对小一些。如果脂肪占比高特别是内脏脂肪高,骨质疏松的风险就会高很多。
●腿脚抽筋代表缺钙严重?
很多人认为腿脚抽筋是缺钙的表现。实际上腿脚抽筋的原因有很多,有痉挛的因素,也有缺钙的因素;有可能是肌少症,还有可能是骨质疏松。建议腿脚抽筋者及时就医、对症治疗。
●该补有机钙还是无机钙?
钙分为有机钙和无机钙,有机钙就是直接从食物里面摄取的钙,像海产品里面含有的钙就是有机钙,它的优点是人体容易吸收,不会产生便秘,缺点是含量低,重金属含量高。如果不能从食物中获取到足够的钙,特别是已经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补充无机钙。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