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时间:2019-09-06
2013年12月31日,被列为职业病,但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
一、临床表现
1. 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年龄段。
2.在HIV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3.最开始的数年-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4.一旦病发,出现各种临床表现。
5.一般初期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
6.随着病情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
7.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
8.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
9.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
10.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11.一般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1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1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1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
15.皮肤和黏膜损害: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
1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二、艾滋病诊断
1.急性期: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2. 无症状期: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济肉瘤、淋巴瘤。
三、治疗
1.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
2.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四、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7.高度警惕,避免沾有AIDS血液针头、手术器械刺破皮肤。如有损伤,清水冲洗酒精擦洗15分钟后,及时到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寻求帮助。
8.避免破损皮肤接触AIDS血液、精液。如有接触,清水冲洗酒精擦洗15分钟后,及时到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寻求帮助。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