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盐田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时间:2024-01-31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麻风节,2024年是第71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7届“中国麻风节”,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麻风,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现处于低流行状态,很多年轻人对它一无所知。麻风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低传染性疾病,常累及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典型的症状是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块、结节,周围浅神经粗大。延误诊治可导致脱屑、面瘫、爪手、垂足等畸形和残疾。麻风是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不谙科学之时代,麻风因病因不明、病状可怕,久病难治及结局惨酷,令人极端恐惧,制造过无数病痛、残疾、歧视、恐慌和人间惨剧。
(生命的力量:一个麻风病人的纪实,林强著,麻风患者用嘴系鞋带)
病名由来:
在中国,“麻风”一词首现于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992年),“麻”指症状,皮死麻木不仁曰麻,“风”指病原,虫入肌中曰风。
麻风之殇:
人生苦不外乎疾病磨,疾病磨莫过于麻风恶。世人畏惧麻风,唯恐避之不及。大多数麻风患者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麻风患者或被抓捕关押,强制隔离,或背井离乡,乞讨为生,颠沛流离,或遭驱逐,走上绝路,或遭到活埋、活烧、集体屠杀。麻风给患者带来的是断亲断友断故断情的绝望,沾上麻风便是漫无边际的痛苦,给社会留下的是不堪入目的凄惨和心存余悸的恐慌。
揭开麻风的面纱: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囿于医疗技术的限制,认为这些患麻风病的人是“罪人、不洁之人”,患病是受到神的惩罚。到了1875年,麻风病的病原体(麻风杆菌)被找到,1938年,麻风病的传播途径也被发现:近距离的飞沫和密切接触,1940年氨苯砜(DDS)麻风病的治疗药物被发现,随后“氯苯吩嗪”(B663)、“利福平”(RFP)等一批麻风病的特效药相继问世,麻风病终于可以治疗了。
中国基本消灭麻风:
防治麻风病,是新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大事。1957年,卫生部正式公布《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把防治麻风病作为重要事项,提出“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为避免更大的传染和社会恐慌,建立了许多专门给麻风病人居住和治疗的麻风村,麻风村往往设置在人迹罕至的深山或者孤岛上。大部分麻风病人自愿或不自愿的搬到麻风村里。许多人即便早已治愈,却因为社会的歧视、压力、自身的容貌和残疾,不得不一辈子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麻风村”中。麻风村里还幸存部分人,他们已经步入老年。疾病并不只是身体的病痛,更是一个社会性、历史性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率先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实现以县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1998年中国政府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大会宣布,我国已实现以地市为单位达到WHO消除麻风公共卫生问题的标准。
(广东江门麻风病收容所1930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至今日,我们不再谈麻色变。麻风成为了一种可防可控不可怕的慢性传染病,低流行,按规范治疗7天就失去传染性,麻风患者无需隔离治疗。
麻风病的传染源:
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
传播途径:
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和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95%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抵抗力,即便感染了,发病比例也很低
麻风病能治愈:
通过规范的治疗,麻风完全可以治愈。但是经久不治造成的神经损害和畸残不可逆转。
十条麻风病的可疑症状
麻风病的潜伏期很长,平均2-5年,早诊早治可避免畸残,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找皮肤科医生仔细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1、诊断不明的慢性皮疹(三个月以上)
2、皮疹不痛不痒久治不愈
3、面部或耳垂出现肿胀或结节肿块
4、酒醉面容,眉毛稀疏脱落
5、四肢局部皮肤感觉麻木或麻刺感或闭汗
6、神经粗大、疼痛或触痛
7、手或足发生无痛性伤口、溃疡或容易烧/灼伤
8、闭眼不拢、口角歪斜、手掌指肌肉萎缩或出现爪型手、垂足
9、慢性皮疹基础上突发水肿性红斑
10、结节性红斑损害。
有以上症状的盐田居民可到附近社康或者盐田区人民医院皮肤科进行排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