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田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时间:2021-07-13
随着食品安全周的深入宣传,跟食品安全的相关话题屡屡被推上热门,近期、临期食品的话题突然火了。60元一箱的酸奶卖29.9元,18.9元的香辣海带结卖4.5元,15元一包的现做面包,现在10元三件……
什么样的打折,力度如此之大?
说的就是“临期食品”
近几年“临期食品”经济可谓风生水起,在2020年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中,超过四成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
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中26岁-35岁的占比为47.8%。
不少年轻人认为,能够以“真香”的价格享受“干饭”和“捡漏”的双重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觉得临期与过期之间仅一线之隔,价格打折了,估计其品质也会跟着打折,吃了以后可能会影响健康。
真相到底如何,一起来聊聊吧。
怎样界定“临期”
2012年1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
北京市工商局也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
01
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
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
02
标注保质期6个月到不足1年的
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
03
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
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
04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
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
05
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
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一些点心等)
06
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
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品、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临期食品可以吃吗
食品专家介绍: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它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是可以吃的。
只要储存得当,食品的品质是有保障的,对于很多食品而言,特别是那些长货架期的食品而言,这个保质期都是有一定富余的。
长保质期食物一般可以存放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即便到了保质期,只要储藏条件符合要求同时没有开封,且外观看起来没有明显变化,还是能安全食用的。
需要注意的是,鲜牛奶、新鲜果汁、现做蛋糕或面包、冷鲜肉等短保质期食物,通常需要冷藏保存,保质期一般在3~30天不等。这类食物的保质期通常比较严格,只要过了保质期,微生物超标的风险会增加,那就不要吃了。
短保质期的安全风险还是相对比较大,这一类的临期食品也请谨慎购买,不建议长期吃。
“捡漏”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1.有些食品营养价值不高,比如薯片等高油高盐高糖的加工食品,不要在低价诱惑下一次买太多。
2.富含油脂的坚果类零食,时间长了容易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哈喇味。
3.尽可能购买小包装的临期食品,以免吃不完浪费。
4.各种农贸市场销售的熟食,包括肉类和豆制品,要特别小心保质期被修改。
5.室温保存的临期食物,建议放在冰箱里冷藏。
最后画重点:
临期食品仍在保质期内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购买临期食品应按需购买,不要囤积,以免过期变质造成浪费。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