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田区委政法委发布时间:2025-11-28
整齐停放的电动车、宽敞明亮的公共空间、崭新运行的电梯......如今走进盐田区盐田街道花样年·花港家园小区(简称花港家园),居民的舒心笑颜映入眼帘,“小区环境越来越好,邻里关系更亲近了,日子过得真踏实!”近年以来,像这样由衷的赞叹声此起彼伏,成为小区幸福变迁最生动的注脚。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建于2007年的小区曾历经成长的烦恼:楼道堆物导致难以行走、停车混乱堵塞消防通道、业主与物业之间关系紧张等问题,造成服务质量与物业费缴纳形成恶性循环,小区治理一度陷入困境。那么,究竟是何举措,让该小区从“矛盾窝”变成了“幸福港”?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来到花港家园寻找“幸福密码”。
党建引领:不换思想就换人 不担当就挪位
2022年开始,一场由党建引领、居民唱主角的基层治理实践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面对花港家园设施老化、空间不足、停车混乱等“钉子”问题,街道党工委将党建引领贯穿业委会换届与日常工作的全过程,以“不换思想就换人,不担当就挪位”的鲜明态度,持续压实物业企业服务主体责任。街道平安法治办牵头建立“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实行挂账销号、动态管理,在辖区内探索推行物业服务监管“四统一、一评价”机制(即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业务培训、统一沟通平台、统一信息摸排,多方联合一评价),推动包括花港家园在内的各小区物业服务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
在街道的有力推动和系统监管下,物业管理处服务意识与能力实现“双提升”。通过统一服务标准,物业人员行为更规范、流程更清晰;通过系统业务培训,一线岗位技能与应急能力整体增强;依托统一沟通平台,业主诉求响应更及时、处置更闭环;借助信息摸排机制,风险隐患早发现、早介入。多方联合评价结果与物业企业信用、续聘挂钩,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激励约束效应,推动物业服务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在街道持续督导与机制驱动下,小区环境与秩序发生显著变化:长期停放的“僵尸车”被全面清理,释放的公共空间新增规范停车位与集中充电桩;破损设施得到维修换新,楼道堆物、绿化缺失等问题得到系统整治,居民切实感受到“服务在身边、改变在眼前”。
2022年11月,小区成功选举出新一届业委会;2023年11月,小区党支部正式成立,逐步构建起“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委配合、小区党支部跟进、居民参与、业委会监督、物业执行”的协同治理体系。
如今,在花港家园小区,物业管理处更名为“物业服务中心”,这标志着角色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一个扎根现场的“服务者”。这背后,是从“被动处理问题”到“主动提供服务”的思路升华,精准诠释了“以居民为中心”的治理初心。
同心共治:业主“主动参与”是小区管理的“源头活水”
推动小区精细化管理,其深意远不止于环境的整洁、设施的完善,更在于构建一种和谐、参与、互助的社区生态。
花港家园小区业委会成立后,居民真正成为小区治理的“主角”。面对活动空间严重不足的难题,业委会执行秘书卢女士的丈夫——一位规划设计院工程师,利用专业特长义务为小区重新规划公共空间。通过清理中庭区域车辆、安装隔离大门,将其转变为居民休闲场所;同时压缩物业办公室面积,将腾出的120多平方米架空层改造成配备乒乓球桌、羽毛球等设施的活动室。
业主的主动参与,也离不开盐田街道创新推行的“三前移”工作模式。自该项目实施以来,通过推动服务、管理和调解力量向小区楼栋延伸,有效激发了居民“家园主人翁”的意识,得到了辖区居民的积极响应。许多热心居民主动加入楼栋“信息员”队伍,与社区排查员形成联动,及时反映邻里纠纷苗头与安全隐患,成为社区治理的“前哨探头”。“以前总觉得社区管理是街道和居委会的事,和我们普通居民关系不大。现在‘三前移’把我们带动起来了,家家都是治理的一份子。”小区居民王阿姨感慨道,“看着小区环境一天比一天好,邻居之间相处更和睦,我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当管理的标尺从粗放转向精细,一个核心议题便愈发清晰:如何真正调动起千千万万业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家园建设”从政府号召、社区期盼,内化为每位业主自觉的行动与归属?答案,或许就藏在“合心合意,共缔美好家园”这一朴素而深刻的理念之中。
收益惠民:每月有12000元进入业主共管账户
信任的重建,源于极致的公开透明。
“业委会严格遵循‘小区事务业主定’原则,所有重大事项均通过业主大会决策。”对此,业委会执行秘书长卢女士举例说道,在电梯更换这一重大工程中,业委会严格按照程序发起全体业主投票表决,最终选择了质量最优的电梯品牌。为了让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尽快落地,物业甚至主动垫资更换电梯,目前新电梯已安装调试完毕,运行平稳,居民普遍表示满意。
最让居民称道的,则是业委会将公共收益收归全体业主共有,通过出租架空层设立便利店、美团优选配送站等便民商户,加上停车费、广告收益,每月有12000元进入业主共管账户。“这些收益按合同分成,每一笔支出都接受业主监督,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业主朱先生表示。
“我们与物业公司现在的关系很特别——私底下是朋友,工作上为了业主利益也会据理力争。”卢秘书如此形容与物业的良性互动。这种“相爱相杀”的工作关系,恰恰体现了小区治理的活力和规范。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实践,花样年·花港家园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物业费收缴率达95%以上,活动空间人气十足,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小区党支部持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传递党的关怀,增进邻里感情。
幸福硕果:“小确幸”托起居民稳稳的幸福
“欢迎回家!”离开花港园小区之际,记者看到物业吴经理正在小区门口,不时和下班回家的居民聊上几句。“我要和大家成为真正的邻居,这样才能更真切地了解大家的实际需求。”这位24小时在岗的经理,以贴近服务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居民的信任与支持。
细微之处,可见风气之变。更多的改变还在发生——新增的两个行人便捷通道,让居民到隔壁公园和商业街不用再绕远路;100个电动车充电桩的安装,解决了电动车充电安全隐患;监控系统的完善计划,将进一步提升小区安全水平。
展望未来,小区治理的脚步从未停歇。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继续推进监控全覆盖建设,确保小区安全无死角;规划建设中庭健身设施,进一步丰富居民文体生活;修缮小区大门,提升小区整体形象;引入智慧门禁系统,优化车辆管理,向智慧小区迈进。
“我们考虑再次提起审议小区中庭居民活动空间的健身设施采购议题,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健身条件。”卢秘书透露。
从“矛盾频发”到“和谐共处”,花样年·花港家园小区的治理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老小区也能焕发新活力。在这里,每一位居民都是小区治理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共同谱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在花港家园,记者看到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一种治理生态的重塑。街道的关心提供了土壤,物业的细心提供了雨露,业委会的同心播下了种子——这“三心”共同滋养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和谐社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