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发布时间:2025-09-05
提到盐田,多数人先想到的是大梅沙的浪、盐田港的集装箱,或是中英街的深港烟火气——这座被山海环抱的城区,似乎总与“休闲”“港口”绑定。
然而,盐田正以“最洋气的国际化城区”为目标,悄然完成从“深圳后花园”到“全球要素枢纽”的转身。
今年5月,盐田区《盐田区关于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区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共提出5方面76项具体任务。
放眼全深圳,不少城区都提出了建设打造国际化城区的目标。和他们相比,盐田建设国际化城区有何优势,又有何章法?
形象破圈
盐田国际化的第一步,是让世界“读懂”盐田。
事实上,盐田有着建设国际化城区的“好底子”:坐拥全球最大单体集装箱码头盐田港,全球各地的货轮都往来于盐田;同时,盐田还拥有大小梅沙、海滨栈道等“天然文旅 IP”,和深港交融底蕴浓厚的中英街。
面对这些差异化优势,盐田选择集中力量打造国际化“十大名片”:盐田港将以 “国际航运枢纽”为名片,吸引国际航运企业合作考察;东部融合飞行示范基地推出“低空 + 婚庆”“空中看湾区”等特色场景,未来将开通跨境空游航线;生物圈三号则以“碳中和园区样本”为定位,其太阳能光伏板、黑水虻厨余处理系统,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论坛的观摩案例……
可以说,这些名片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将成为盐田在经济、科技、生态领域的“国际代言人”。
除了国际形象的破圈,盐田也在推进国际标识系统的打造。根据方案,2025年底前,盐田将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站点、文体场馆等重点场所中英文标识100%覆盖,杜绝“中式英语”“文化禁忌”等问题。盐田区还着重加强重要交通门户的国际宣传,梅沙隧道口制作安装了“Welcome to MEISHA”大型公益广告牌,充分释放盐田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后续还将推进沙头角隧道口的国际形象传播。这些细节背后,是盐田对“国际化”的务实理解:先让外来者“看得懂、找得到”,再谈“留下来、记得住”。
产业赋能
国际化,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盐田也认识到,国际化城区的核心,是有能参与全球分工的产业底气。
当下的盐田,正在以海洋经济为根基,低空经济、黄金珠宝、生命科学多点发力,深度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
盐田港的“全球枢纽”地位持续夯实。根据规划,到2027年,盐田港将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600万标箱,国际航线增至84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 个港口。
更重要的是,盐田港的功能从“货物运输”向“服务增值”延伸:深化启运港退税政策,拓展内陆港至14个、组合港至18个;盐田还将探索深港跨关区保税燃料加注,加快打造亚洲第一的船舶保税燃料加注中心。可以说,盐田港将不再是单纯的码头,而是链接珠三角制造与全球市场的关键节点。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双向升级”同样亮眼。黄金珠宝产业通过数智化转型焕发新活力,2024 年盐田黄金珠宝加工业产值占深圳近 50%,周大福等龙头企业正布局“国风高奢系列”,通过PCT国际专利布局,让东方美学走向全球;低空经济则依托东部融合飞行示范基地,计划引进30家以上相关企业,2026年实现产值5亿元,未来还将建设“低空经济融合创新中心”,在空域管理、场景应用上先行先试。此外,华大时空中心正筹备 “全球首个海洋生物基因库”,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计划打造 “媲美悉尼鱼市场的世界级渔业综合体”,这些产业不仅填补了盐田的国际合作空白,更让“盐田制造”“盐田研发”获得全球话语权。
产业国际化也离不开开放平台的支撑。
近期,中国首个RCEP农业贸易合作中心实体馆——RCEP国家馆落地盐田,涵盖15国的农贸特产在此汇集,目前,盐田正推进RCEP农业贸易合作新平台建设,计划引进入驻企业10家,实现农产品贸易额1亿元;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将引进巴宝莉、蔻驰等国际品牌20家以上,优化“前店后仓”模式,让中英街成为“深港消费融合典范”。
服务兜底
国际化的温度,更藏在每一项便民服务里。从涉外服务、医疗教育、社区治理等维度入手,盐田正在让国际化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便利。
“一站式” 涉外服务率先破题。盐田依托区政务服务大厅,盐田开设涉外服务专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帮助、涉外资源介绍等服务,同时在区、街道政务服务场所全新配置AI智能翻译设备6台,实现138种语种一键互译,破除涉外服务语言壁垒;线上则推出 “涉外服务二维码”,整合住宿登记、停居留证件预约等高频事项。在盐田港区,国际船员服务中心也在规划中,未来船员靠岸后,可在这里办理货币兑换、短期SIM卡,还能在“国际船员休闲街区” 找到符合家乡口味的餐厅……
上述细节,正是盐田对“国际范”的注解:既要高效便捷,也要有人情味。
医疗教育的“国际化适配”同样贴心。盐田区人民医院将开通外籍人员网上挂号、线上诊疗服务,梅沙、海山街道的 5 家社康机构将提供全流程英语导诊;万科梅沙书院等学校计划引进20名以上优秀外籍教师,拓展 10个以上国际研学项目,让外籍子女在这里能“安心上学”,本地学生也能“不出国门见世界”。
社区则成为中外融合的最小单元。盐田正围绕外籍人员集聚区,建设“类海外生活环境”的复合型社区,指导各街道建立外籍志愿者团队,邀请外国人参与社区治理。在梅沙街道,中外居民一起参加“海洋清洁日”,在中英街,深港家庭共同体验“鱼灯舞”非遗——当外籍人士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盐田的国际化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从标识的“小调整”到产业的“大布局”,从服务的“细打磨”到文化的 “深交融”,盐田的国际化之路,立足于“山海港城”的特色,正走出了一条独属于盐田的路径。
未来,当“最洋气国际化城区”的图景全面铺开,盐田不仅将成为深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更将为中国滨海城区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新样本。
记者 徐烜和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