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盐田区梅沙街道小梅沙社区陈婷婷:让“有事找社区”成为老百姓的底气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25-10-13

  2019年,作为深圳市重点城市更新项目的小梅沙片区整体改造正式启动。项目改造总投资约20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0万㎡,涵盖酒店、商业、住宅、办公、公园及海域工程等多元业态,高峰期共有124个项目班组、2034名工人投身建设。

  面对体量庞大、情况复杂的改造任务,社区治理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小梅沙片区的“主心骨”,社区党委书记陈婷婷始终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贯穿于工作全过程。22年来,她从一名调解员成长起来,始终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就地解决”的思路,在改造攻坚中凝聚起企业与居民的信任和力量,让“有事找社区”真正成为群众的底气。

  敲门行动有温度 主动摸排化解民忧

  为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关怀与支持送达千家万户,陈婷婷带领社区推行“四个一”敲门行动,每天到小区走一走、工地看一看、城中村敲一敲、群众家里聊一聊,并将该举措固化为一项常态化、长效性的工作机制。一次次简单的入户走访,也是一场场带着温度、带着责任的民生恳谈。

  2021年,在“敲门行动”中,陈婷婷敏锐捕捉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噪音扰民、出村道路周边车辆停放影响村民安全出行等“弱信号”。为化解这些“阵痛期”矛盾,陈婷婷发动老党员、工程兵为各类规划与设计建言策献,全面展示小梅沙社区的近代史和发展史,掀起居民“回忆潮”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为有效疏导片区改造带来的负面情绪,取得居民对更新改造的理解与支持,陈婷婷利用喜马拉雅线上音频软件和邀请新闻媒体记者报道,向居民讲述小梅沙建设者的故事,不少居民听后表示深受感动。

  同时,陈婷婷还搭建居民与建设单位的对话平台,联合交警督促施工单位24小时内完成车辆停放问题的整治,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协调建设总包方、施工方优化工序,通过调整作业时段、增设设施等方式系统性降低噪音影响。在多方努力下,近年来,小梅沙社区在信访、民意速办等群众诉求服务渠道中涉及居民反映小梅沙建设噪音扰民等问题的投诉实现“零记录”,社区和谐稳定得到有力维护。

  小梅沙社区持之以恒的“四个一”敲门行动,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更让社区服务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群众身边的一件件小事被看见、被重视、被解决,生活的烦心事少了,暖心事多了。“敲门行动”既敲开了家门,更敲开了群众的“心门”,成为基层工作者们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共建共享和谐美好家园的坚实桥梁。

  普法宣传有尺度 源头减少矛盾纠纷

  在深入社区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参与基层纠纷调解的过程中,陈婷婷意识到许多矛盾的产生和升级,往往源于群众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不甚了解,这些认知盲区成为纠纷“萌芽”的“土壤”。为此,陈婷婷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和现实痛点,积极整合专业律师、职能部门等资源力量,以及利用盐田区法学会搭建的法学法律工作者桥梁,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律咨询与普法宣讲活动。

  2021年,陈婷婷结合“民法典宣讲乡村行”等活动形式,组织专业律师开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普法宣讲活动,解答居民在补偿标准、安置权益、签约程序等方面的疑惑,推动202户房屋及14140平方米专有部分面积快速实现双100%签约,提前完成全部房屋移交。截至2025年6月,已有168户家庭回迁至小梅沙湾畔家园小区,居民多次向陈婷婷表达感谢,说正是因为社区的主动作为才让大家顺利住上了新房。

  2022年,伴随着小梅沙城市更新进入建设阶段,小梅沙社区工地经济和劳资纠纷呈爆发式增长,全年有统计的调解案件达183宗,同比增长超350%。此类纠纷不仅占用大量调解资源,而且极易出现工人聚集讨薪、阻挠施工等问题,影响工程进度与社会稳定。为此,陈婷婷与驻点法律顾问逐案剖析,锁定源头症结,即大多班组存在劳动合同签署率低、未建立劳务工工资专用账户和未执行实名制,导致纠纷调解难度大。

  陈婷婷果断推动调解重心前移,构建预防治理体系,呼吁“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撰写建议书和开展问询活动,压实工地主体责任,推行实名制和分账制;整合工地党员、志愿者组建起近百人的劳资专员队伍,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后嵌入班组,动态监测合同签订和工资发放,实现风险早预警、矛盾早干预;在工地一线打造20间工地调解室和2个工地“红色驿站”,3年内合计调解纠纷500余起,确保纠纷就地化解,实现小问题不出班组、大矛盾现场联调。

  整合社会治理资源 探索基层共治新路

  扎根基层以来,除了回应一个又一个群众诉求,化解一件又一件矛盾纠纷外,陈婷婷积极探索社区共建共治新路径。例如打造“同心圆党群议事厅”,建立工地“红色驿站”“红色网格驿站”,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建设一线与治理末梢。经过持续实践,逐步凝练出“幸福圆桌”议事协商机制,把圆桌搬到工地现场、村里空地和居民家中,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诉求,“一对一”制定解决方案。如,面对地铁8号线二期建设需占用百年村道的难题,陈婷婷组织居民代表与施工方恳谈,推动路线提前半年通车。

  陈婷婷还致力于多方力量的调动与整合,依托社区党委书记领航项目,聚焦和谐劳动关系、和谐家庭关系两大领域深耕调解工作。调动小梅沙片区共建单位、楼栋长、党员及居民代表等资源组成调解队伍,通过老带新实战培训手把手传授调解技巧,充实小梅沙社区调解力量,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的调解新星。小梅沙村宝妈黎妙良就是在陈婷婷的指导下,逐步成为家事纠纷“解铃人”,2024年至今参与调解案件73宗。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曾经的矛盾“中转站”在陈婷婷的努力下成为问题“终点站”。她表示,自己早已与小梅沙这片山海之地紧紧相连,接下来她会继续做好法治“播种人”,为群众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