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17-06-29
在所有连接深港的地点中,中英街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谈及深港的交流合作,怎么都绕不开中英街。
这条长不足300米,宽不够7米的街道,街心以“界碑石”为界,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深圳的沙头角,西侧为香港的沙头角,故名“中英街”,又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
无论是此前名噪全国,还是如今渐趋平静,当我们打量深港两城时,中英街都是一个特异的所在,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日前,深圳晚报记者走访了中英街,这是本报“深港齐步走”系列报道的第九站,也是最后一站。审视中英街的变化,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香港回归祖国20年的巨变。
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中英街长不足300米,宽不满7米。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接连失败,使得这条“街”成为了“界”。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中英街军民一家亲,一派祥和,这条“界”慢慢在中英街居民心中散去。中英街香港人从几十增加到4000多,中英街社区前居委会主任沙锦涛说:“这也是香港回归20年后,人心的回归。”
全世界独一无二“一街两制”
中英街的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两边商店林立,商品数量分舵,琳琅满目。中英街的出现源于历史原因。1899年3月11日,中英双方进行陆地划界谈判。两国勘界代表于1899年3月16日来到沙头角勘界,3月19日在香港签订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这次勘界竖立了木质界桩,勘界后,界桩从一条干涸的河床上经过,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形成了“华界沙头角”和“新界沙头角”。不久后,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儿也就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
今天,进入中英街的主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路灯,路灯左右插着我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旗子随风飘扬,像是深情对望。这儿是特区中的特区,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
再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警世钟。钟高1.842米,寓意中英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时间,提醒后人铭记。钟上的画代表沙头角地名的由来。据传沙头角得名源于诗句——日出沙头,月悬水角。钟上刻的花纹分别代表香港、深圳的紫荆花和簕杜鹃,用波浪连起来,寓意源远流长。警世钟上还刻有8个大字——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置身此地,能感受到一份历史的庄严感、厚重感。
与警钟相呼应的,是一条连绵的文化浮雕墙。在200米长的浮雕墙上,我们看到了晚清东和墟繁荣祥和的集市场面,看到了抗战时期中英街人民英勇对敌的情景……热土、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回归,百年沧桑,时光似乎停滞。思绪定格在这些历史缩影上,脚步也不禁变得重了、慢了。
这里能看出“人心的回归”
中英街有一棵古榕树,它根植大陆,却叶悬香港。
接送孩子过境上学,帮老人提重物……这里有一群可爱的官兵,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深港边防人员已然成为“自家兄弟”,共同守护着中英街所有居民的安宁生活。
驻守中英街的广东公安边防总队六支队十三中队的指导员钟思鸣告诉记者,中队每年会应学校之邀派官兵们去校园里给孩子们做训练,久而久之小朋友们都对他们非常熟悉和亲近。除了与居民交往密切之外,中英街的官兵们与香港警方交往也很密切,双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沙头角桥头进行会晤。
正因为有边防官兵们的保护,48年来,中英街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在香港北区区议会民选区议员温和辉的眼里,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两地居民实现良好共融。温和辉说,小时候他看到哨兵站岗穿布鞋、拿刺枪,有点怕,但现在官兵们都穿皮鞋、拿短枪,跟警察一样,再也没什么畏惧感。
“两地居民往来频繁,相处融洽,和驻守这里的十三中队也频繁接触,香港居民都把官兵们当作亲人了。遇到老人家提着重物过关,部队官兵还会帮忙护送到边界。这就是军民一家亲。”温和辉说。
在中英街社区前居委会主任沙锦涛看来,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最大的变化还是人口的数量。他介绍,香港回归之前,中英街只有几十个香港人,现在有4000多个,而中英街原住民才1400多人。“这就充分说明这里安全、安宁、环境好,两地人民相处融洽,也说明了香港回归20年后,人心的回归。”
事实上,回归的不仅是中英街人民的心。对着一个刻着“深港合作,共创繁荣”的大石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伯深情凝望了许久。这位老伯姓王,今年76岁了。老伯带着老伴儿,特地从吉林过来,称“一定要再来看看这里20年后的变化”。他第一次来中英街时,正是20年前香港刚回归时。“街区改造得更好了,生活气息更浓了。”
“边度都冇我中英街好”
在中英街香港一侧,许多店铺还是铁皮屋顶小门脸,很接地气儿。“嚟啦,嚟睇睇(来看看),好多靓货啊”……吴女士站在自家店门口,一边叫卖,一边拍掌。看着顾客源源不绝地走进自家店铺,她笑得合不拢嘴。
店里货架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种类齐全的药品和百货。而且还曾卖过黄金、日用品,也卖过面包等食品。吴女士指着悬挂在店上方的老招牌说:“嚟睇,哩个系我哋嘅(这是我们的)黄金招牌。三十几年啦,好多店的老招牌都拆咗,我哋嘅要一直保留。”
招牌已经发黄,“金宝金行”4个大红字却特别醒目。
今年50多岁的吴女士是土生土长的中英街人,几十年守着这家店,不曾离开。用她的话说,是“舍不得离开”。吴女士用了3个形容词形容自己生长的这片热土:安全、舒适、有人情味。
“特区中嘅特区,有部队系哩度噶,治安好好。饮食生活方面,都可以自足啦,总之好舒适。”吴女士笑着说,在这条大街上,出门都是熟人打招呼,很有人情味,“半夜出来散步都不惊噶,似大同社会咁。”
年轻人多会选择往外跑,去香港其他更繁华的地方。“但是兜兜转转之后都会翻来噶。边度都冇我中英街好(哪儿都没我中英街好),冇我沙头角好,好多深圳嘅过来买房噶。”吴女士自豪地笑了,转身又招呼起顾客来,“要咩靓货啊?”(来源:深圳晚报特派香港记者 徐再杰 李其聪)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