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17-06-29
大鹏湾畔、沙头角海滨,有一条被划为深港边界线的小小街道。它曾经见证积贫积弱的祖国饱受列强欺凌的百年屈辱,也曾见证炎黄子孙矢志追求独立解放的奋斗历程,更是伴着滚滚春雷成为改革大潮的前沿。而今,它正与全世界一道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就是中英街。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再次走进这条小街,去探寻历史,续写传奇。
巧遇深港边界联络官
刚来到沙头角关口,我们就获悉深港边界联络官正在里面举行定期会晤。这让我们一下就兴奋起来了,毕竟不是每次来中英街都有这么好的运气。
我们并没有贸然打扰他们的会谈,只是在一旁边静静地听了一会儿。联络官们通报了各自防区的相关动态。在我们看来,这似乎离我们想象中的会晤还有不小的差别,双方联络官彼此间早已不止是工作关系,他们之间的熟悉程度,足以称得上是老朋友了。
“香港回归祖国前,粤港陆、海防边境一线可是‘拒腐防变’的最前沿。香港回归祖国后,对面的‘皇家警徽’换成了紫荆花徽标,戒备气氛逐渐消散。如今,举行定期会晤、交流边界情况早已成为广东边防与香港警方的惯例。”驻守中英街的广东公安边防总队六支队十三中队指导员钟思鸣告诉我们说。
钟思鸣所在的十三中队,就是21年前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沙头角模范中队”荣誉称号的先进连队。从1969年进驻中英街,中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见证着深港边界地区变化与发展。
“香港回归以后,那一边的‘巡逻兵’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也就成了我们的‘自家兄弟’。随着香港与内地的不断交融,粤港边界管理方式也逐渐由‘武装警卫型’转变为‘行政管理服务型’。从回归前双方的对峙到现如今的携手打击犯罪,深港两地边界警方已经将维护深港边界稳定视为共同的责任,真正实现了平安和谐的深港边境管理线。”钟思鸣说。
沙头角如今备受港人青睐
中英街,原名“鹭鹚径”——如此诗意的名字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也说不清来历,想必是因为当年山清水秀水鸟翔集而得名吧。中英街为世人皆知,其实得益于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九哥”“九叔”……走在中英街上,我们发现总是有人热情地和一位老人打招呼。老人名叫沙锦涛,是土生土长的沙头角人,见证了中英街60多年来的寂寥与喧嚣。沙老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前,中英街大批居民逃港,只剩下不到1000人。而现在的沙头角,香港那边依然是一片田园风光,而深圳一侧则越来越洋气。虽然现在商业味淡了一点,但中英街小区是全国最安宁、最安全、最适宜人居住的小区,老百姓感觉幸福指数很高,已经连续20多年没有安全事故和刑事案件了,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于是,近年来有4000多港人迁居到深圳这一侧。“香港回归20年,回归的是也是人心。”沙老说。
中英街曾是“购物天堂”
沿着中英街一路走下去,在深圳一侧一家名为“佳名百货”的商店里,整齐地摆放着众多港货,涵盖了生活中所需的日用百货、环球食品等,和那些经常出现在香港街边的商铺基本无异,店里所有商品都是港币标价,颇有意思的是店铺外粘贴的一些宣传广告却是简体、繁体字混合。这家店铺的老板吴学雄祖籍是广东梅州,到沙头角已有30余年,曾做过服饰、零食买卖,如今开起了这样一家百货店。
回忆起20年来的变化,吴学雄很有感触。他说,中英街的商业奇迹之所以难以再现,正是因为香港本身已经成为内地同胞的“购物天堂”。
在香港管区,像很多香港药房一样,冠忠大药行的商铺招牌上专门写着“政府注册、正版行货”的字样,这家店铺里大多数雇员都是香港沙头角本地人。雇员张怡明显感到,随着越来越多内地旅客的到来,中英街的支付方式也在逐步更新换代,从最初的现金消费、刷POS机,到如今包括冠忠大药行在内的不少商铺也逐步开通了支付宝等扫码支付功能,极大地方便旅客购物。
张怡还说出了一个心愿,就是目前他们店铺内的收银系统、WiFi均是香港的,有时候内地旅客在支付时会遇到如信号不好的情况,“希望中国移动信号覆盖率能够更广一些。”张怡笑着说。
回到中英街口,我们的脚步在在一口古井边停了下来。这口古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饮用的水源,直到现在中英街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饮水思源”,古井对当地居民有着养育之恩,也牵连着居住在中英街两边居民的乡情和亲情。(来源: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庄楠楠)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