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田区盐田街道办事处发布时间:2023-12-06
2022年,盐田街道办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产业兴盐”“创新驱动”战略,结合平安盐田创建工作,以“疏导结合、标本兼治”为原则,实施盐田港后方陆域综合治理品质提升工作若干举措,持续有效破解盐田港后方陆域交通难题,加快补齐交通领域短板,打破区域交通瓶颈,巩固盐田港后方陆域交通治理成果,保持辖区交通环境安全畅通,为盐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交通保障。
一、决策实施的基本情况
通过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分工协作,坚持法治引领,在辖区全范围开展交通综合治理“三举措”(从业人员精准普法、行业企业自律管理、社会组织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大胆探索共建共治共享交通治理格局,不断优化港口生产环境,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一)坚持法治化引领,进一步提升治理权威。
进一步完善交通治理队伍建设,在24条主干道引导劝离,对不配合管理、影响交通秩序、存在安全隐患的货柜车及其他车辆进行拖移。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外聘有专业资质、有技术力量、运营经验成熟丰富的大型机械设备公司,确保可随时调度并精准开展违停货柜车清理。结合盐田港拖车综合服务中心运营计划和北山道改造工程,依法依规引导货柜车规范停放。
(二)完善普法阵地建设,针对从业人员精准普法。
综保区党群服务中心(司机之家)阵地建设的良机,利用“司机之家”平台,对司机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为货柜车司机提供政策解读、组织生活、群团活动、法律咨询、培训提升、休闲娱乐等服务,提升司机法治意识,促进行业不断的改进。结合“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全方位、全覆盖开展“送法入企”法律宣讲活动,变“企业有事找上门”为“法律服务送上门”,提升法治影响力。
(三)制定颁布行业公约,提升行业企业自律管理。
制定并颁布行业公约,增强运输行业司机自我管理约束力。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商会、街道、职能部门各类宣传阵地,介绍行业发展政策和自律管理倡议,引导物流运输行业企业遵守行业公约,助力行业良性发展。结合区职能部门项目规划,引导行业企业通过停车预约、动态调价等智能手段,收集货源地、港口、堆场、货运司机等主体信息,加强与交通、交警数据共享,提高行业运输调控效率。
(四)打造协同治理平台,促进社会组织多元共治。
联合交警、交通、公安等部门,通过引导权威的、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商会对违停货柜车所属企业及法人开展联合约谈教育,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建立盐田港后方陆域交通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开展特殊时期交通疏导,针对企业、司机的违法违规行为,各行业协会、商会、职能部门共同商定应对举措。
二、决策实施的成本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交通治理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二者之间能够实现相辅相成,也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品质提升工作,能够促进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道路质量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完善经济布局
公共交通是有效确保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交通综合治理品质,能够实现各行业在实际运输过程中降低货物损耗量,人力资源消耗量,更加满足自身基础运输需求,在一定程度内可实现带动企业的再次发展和优化。提升道路运输品质,能够有效确保在开展运输过程中降低运输不良问题,提高道路运输的附加经济价值,进而优化整体经济布局。
(二)节约行业成本
交通治理的经济价值体现主要是在生产领域中,能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提供直接的经济功能保障。同时,促进盐田港后方陆域道路交通运输环境的改善,有效提升道路资源质量,能够给物流资源的调配工作带来更多便利,降低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实际运输成本,进而提升物流运输行业等行业资源使用率,有效实现在提高其生产率的同时,通过运输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实际经济效益,做到降低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
三、决策实施在特定对象中的接受程度
多年来,盐田街道始终坚持把物流行业从业群体作为改善后方陆域交通秩序的重点。一方面,利用综保区党群服务中心“司机之家”平台开展司机及家属关爱行动、群团活动、志愿服务、培训教育等43余场次,司机法治意识得到提升,共建共治共享安全畅通交通逐渐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通过社会公众意见征集、座谈会、媒体报道多种形式,加大后方陆域交通治理的宣传力度,获得活动参与者的一致认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运协会、物流协会、港运工联会、平江商会、湖北商会、赣商商会等社会组织行业自律和群众团体的自治作用,开展盐田港后方陆域文明交通劝导专项行动。各商协会共发动交通劝导志愿者200人次,引导车辆规范停车,并对严重影响道路秩序、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及时进行排查,有效改善了后方陆域交通秩序。
四、决策实施带来的近期效果和长远影响
(一)聚焦交通乱象,以法治化手段强力推进交通治堵。
交通整治人员继续按照上级部门和街道关于交通治理的统一部署,“5+2”“白+黑”“晴+雨”在后方陆域10多条主干道、市政道路开展交通常态综合整值守及违停专项整治。联勤联动,采取“违停一辆货柜车,教育一家企业”的方式,精准用力,严肃约谈,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高司机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2022年累积拖移乱停放货柜车334辆,联合集运协会、物流协会等有影响力的协会约谈后方陆域违停车辆所属企业负责人及司机550余人次,涉及企业295家,起到了良好的震慑作用,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
(二)开展联合整治,共建共治共享交通治理格局形成。
在交通治理综合品质提升过程中,“三举措”工作扎实,收集辖区居民意见374条,吸收采纳部门意见12条,着重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行业响应+司机参与”的联勤联动治理格局。针对港口物流业态多样、产业链条长、关联方多的特点,创立“联席会议”制度,聚焦行业的“痛点”“难点”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现场对话、商议解决措施,建立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情况的闭环链条,已形成常态化交通治理格局。
(三)持续巩固成效,阶段性成果构筑最坚实安全保障。
针对物流企业多、货柜车多、外来人口多的情况,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以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为主要内容和抓手,协同相关监管部门开展道路隐患巡查。同时联合盐田交通执法大队、盐田区交安办、盐田交警大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送法入企”,上门走访辖区违规次数较多的16家重点物流和快递外卖企业,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隐患自查,并建立隐患台账,做到底数清、台账明,严格落实隐患整治措施;及时处置物流行业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创造性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三前移”探索,净化了社会环境,辖区刑事、治安安全发案率和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2022年1至11月辖区刑事案件立案数131宗,同比2021年264宗下降50.38%,治安案件立案数349宗,同比2021年537宗下降35.01%。
五、决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一)智慧港口平台缺乏
部分港口配套产业规划尤其是重大项目,如内陆港和无水港迟迟难以落地开工建设,部分重点项目如盐田港拖车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度较慢。尚未建立起智慧港口和智能疏港交通管理系统,缺乏实时共享的货物、车辆、船舶和人员进出港综合调度信息平台,预判识别的感知系统还不够完善,科学调度水平有待提升。
(二)停车供需矛盾尖锐
后方陆域由于历史规划原因、辖区整体生产空间偏小等客观因素,存在“一强两弱”(港口功能强,后方产业配套弱、基础设施弱)现象。近年来,随着辖区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拖车综合服务中心、明珠道改造等众多工程开工,原来用于停放货柜车的空地(停车场)连年大幅减少,停车供需矛盾尖锐,“停车难”问题始终存在。
(三)新生事物落地难
1.行业公约未充分发挥规范自律作用。物流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市场秩序不规范,行业公约是新生事物,各个层面了解不多,公约出台后,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等原因,部分单位、企业、个人不够明白和理解,行业公约在物流从业群体中上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和认可。
2.进港车辆及司机备案登记捆绑作业制度未落地。各部门就建立进港作业企业信息备案系统未达成一致意见,物流运输企业对登记备案制度缺乏认识,加上受技术条件限制,进港车辆及司机备案登记捆绑作业制度未能得到落地实施。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