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田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时间:2021-11-02
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深府规[2020]4号)、《市医改办关于制定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健康服务提质扩容,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切实满足辖区人民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社区健康服务扩容提质为抓手,深入推动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补齐基层卫生健康资源短板,提高社区健康服务质量,有效推进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增强居民对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基本原则
(一)保障公益,促进公平。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质;落实“地方政府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房屋”的保障责任,通过政府规划配套、购买、置换等方式解决社康用房问题,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落实“至少保障一个社区建成一个社康机构”的要求,以城区建设、人口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等实际情况作为配置社康机构的主要依据,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通过政府规划用房逐步替换租赁用房方式,健全社区健康服务网络。
(三)分类设置,统一管理。坚持推行、优化完善社康中心“1+N”管理模式,即1家区域社康中心管理N家社康站。每个街道重点建设1-2家涵盖所有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区域社康中心,其他社康站由区域社康中心统一管理,确保全区社康中心医疗资源能够得到全面整合,逐步提升运营效率。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利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社康机构规模小、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瓶颈问题,填平补齐社康机构在硬件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到2025年,实现社康机构网点布局优化、业务用房由政府全面落实以及用房面积扩大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到2025年,全区正常运作的社康机构总数达到19家,实现“一社区一社康”,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构建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
四、主要任务
(一)合理做好社康机构网点规划
1.推进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全覆盖
盐田区现有19个社区、14家社康机构,其中13个社区设置了社康。为达到“一社区一社康”的目标,到2025年,全区将建成社康机构19家,其中区域社康中心5家、社康站14家。区域社康中心负责对所管辖的社康站实施统筹管理和业务指导,带动社康机构共同为服务片区内居民提供社区健康服务;社康站在区域社康中心的指导和管理下,结合自身服务能力及群众需求开展社区健康服务。对需新建的6家社康机构,“十四五”期间我区将通过城市更新项目规划等途径解决社康业务用房。
按照街道划分,沙头角街道共有4个社区,常住人口40908人,到2025年,建成社康机构4家,其中区域社康中心1家,为桥东社康中心,社康站3家,为沙头角、田心、东和社康;海山街道共有4个社区,常住人口57632人,到2025年,建成社康机构4家,其中区域社康中心1家,为田东社康中心,社康站3家,为梧桐、海涛、鹏湾社康;盐田街道共有6个社区,常住人口91723人,到2025年,建成社康机构6家,其中区域社康中心2家,为东海、明珠社康中心,社康站4家,为永安、盐田、海桐、沿港社康;梅沙街道共有4个社区,常住人口18117人,到2025年,建成社康机构4家,其中区域社康中心1家,为东海岸社康中心,社康站3家,为大梅沙、滨海、小梅沙社康;中英街管理局有1个社区,常住人口5845人,到2025年,建成社康机构1家,为中英街社康中心。
2.推进社康机构业务用房由政府全面落实
“十四五”期间盐田区社康机构业务用房将由政府全面落实,逐步降低租赁率,非政府所有的用房逐渐实现由城市更新项目公配等途径提供,或由政府支付房租。到2025年,辖区19家社康机构中,除了田东社康为物管中心租赁用于社康用房;沿港社康因棚改项目进度缓慢暂无法置换为政府物业;其他17家社康机构均为政府物业,租赁率将由2020年的42.9%降至10.5%左右。
3.推进社康机构业务用房面积提升
目前盐田区14家社康机构业务用房的平均面积为750.6㎡,“十四五”期间通过物业置换和新增社康后,社康机构业务用房的平均面积将提升到1140㎡左右。特别是“十四五”期间规划了3家2000㎡及以上的社康业务用房,社康机构规模和整体服务能力将得到极大改善。
(二)切实推进社康机构标准化建设
1.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根据不同时期社康工作任务,更新社康设备配备标准,落实设备标准化配置。到2025年底,各类社康机构均达到设置标准要求。其中区域社康中心不少于1000㎡;至少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健康教育室、与诊疗科目相应的临床诊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抢救室等医技科室;以及配置必要的急救设备、预防保健设备、检验影像设备等。社康站不少于400㎡;至少设置全科医疗科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和药房;以及配置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相关设备。进一步优化就医环境,规范科室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保证服务环境和设施干净、整洁、舒适、温馨。优化诊疗流程,根据辖区居民实际需求调整服务时间。在新改扩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满足诊疗服务和人文关怀双重需要。加强硬件设施改造投入,在保障基本设备配置齐全的情况下,合理配备并及时更新医疗和信息化设备,改善社区健康服务环境。
2.人员配置标准化建设。做好社康机构人才引进工作,推进所有社康机构标准化配置医护人员,特别是落实全科医生的标准化配置。到2025年,全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5.0名。加大社康机构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医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补齐基层医疗人员能力短板。每个社康配备适当的中医药人员,满足开展中医诊疗和中医药保健服务等需求。
3.药品配置品种标准化建设。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督促社康机构落实药事管理制度,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慢性病患者用药配置,保障一般常见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病人在社康机构的用药需求,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绩效考核,提高门诊处方审核率、点评率和合格率。
(三)加快社区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
推进社康信息系统与公卫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居民信息实现“三协同”,实现电子病历、体检报告、检验检查结果、健康档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心电图、B超、影像等检查项目“社康检查、医院诊断”。借助信息化技术,打通居民与签约家庭医生的联系,完善医院与社康机构双向转诊信息通道,推动社康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
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等新建、改建项目中的社康机构公配用房建设,认真组织落实。区发展改革局、区住房建设局等部门要优化审批流程,建设单位要加强项目建设和进度管理,强化指导、督查,确保圆满完成社康机构“十四五”规划设置任务。
强化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卫生健康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将社康机构建设的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当年实际建设需求及时、足额安排项目资金,改善社康机构“小、破、旧”的面貌。建立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对医院-社康机构间的差额化补助标准,引导医院将门诊资源重点投向社康机构。进一步加大社康用房等基础支出经费保障力度,区财政全额补助社康机构业务用房租金。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一社区一社康”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广泛宣传社康机构医务人员典型事例和在社康机构、疫情防疫等发挥的重要作用,增进社会对社康机构的了解。引导居民转变就医习惯,主动做好自身健康管理,促进社区健康服务迈上新台阶。
附件:盐田区社康机构设置规划一览表(2021-2025年)
附件:
盐田区社康机构设置规划一览表(2021-2025年)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