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山川上的中国”聊是非,止庵详解周作人

来源:盐田区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01-22

  2019年元月4日,在盐田区图书馆“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第三季第11讲上,著名学者,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止庵先生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周作人:绍兴,南京,东京,北京》。讲座由著名设计师、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之一韩湛宁先生主持。
  止庵先生从周作人成长的人文及社会背景讲起,讲述了周作人一生的几个阶段、在思想与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及一生的是与非。
  止庵,著名学者,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有《周作人传》《惜别》《神拳考》《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等二十余种著作,编订《周作人自编集》《周作人译文全集》等。
周作人的求学阶段
  止庵先生认为,绍兴特别的人文环境,使周作人的早年受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求学南京、日本后,英语、日语、古希腊语的掌握为周作人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户,周作人逐渐成了一个人道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在周作人求学过程中,鲁迅对其影响巨大。
  周作人在日期间曾聆听过章太炎的课,章太炎的授课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庄子》《楚辞》《尔雅义疏》等,章太炎讲课深入浅出、诙谐生动,将很枯燥的文字学讲得很有趣味、谈笑风生、庄谐杂出,如同与家人或朋友谈天一般,这对周作人日后的创作文风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周作人是个人道主义者
  1917年,周作人应蔡元培之邀,到北大任教,讲授欧洲文学史、希腊罗马文学史。1918年5月15日,由周作人翻译的日本著名作家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在《新青年》上发表,从而把“男女问题”中诸如平等、同校等问题一一揭示出来。同期发表有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在北大就职后,周作人逐渐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周作人抗战中出任伪职,既有现实原因,也有思想原因。周作人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译作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并不能成为为其附逆洗脱的理由,同时他的附逆也不能否认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
  止庵先生最后总结说,周作人一生著译在一千万字以上,加上未及整理的书信、日记,实在蔚为大观。就中大部分,或当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思想其实分成两个层次,低一层次与思想者个人密切相关,高一层次升华而为人类所共有。这同样适用于周作人。在后一方面,倒真可以“人归人,文归文”了,说来非独周氏为然。
  盐田区图书馆“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自2017年初至2018年初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季,第三季也已接近尾声。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