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田区委宣传部(文体局) 发布时间:2018-11-23
2018年11月23日,在盐田区图书馆“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第三季第9讲上,国家一级作家、央视《百家讲坛》“梅毅话英雄”系列主讲人梅毅(赫连勃勃大王)先生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杨家将——历史与虚构》。
梅毅先生从杨业的身世讲起,分析了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以及文学作品中“杨家将”形象的历史演进。梅毅先生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杨家将”与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有很大的出入。公元986年,陈家谷口之役杨业之死,并非潘美所害,而是北宋重文轻武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除杨业外,史书中只对其子杨延昭、其孙杨文广战绩有所记载,其余都是恩荫小官。同样,文学作品中潘仁美形象也与历史上真实的潘美有很大出入,潘美非但不是“奸臣”,而且是百战良将,性格仁厚、谦恭自抑。1005年宋辽缔结的“澶渊之盟”也并非大众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对于北宋是屈辱的条约,而是给宋辽带来了118年的和平,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梅毅先生最后总结说,我们还原历史上的 “杨家将”,并非要贬低“杨家将”及其爱国主义精神,而是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真实的历史。
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家族,上个世纪80后代,由于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演绎而更加家喻户晓,如今的曲艺和影视作品更是对杨家大力褒扬。然而,从史实角度来看,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曲小说对杨业血战陈家谷,最后忠勇殉国的悲剧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演绎。
历史上的“杨家将”
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陕西神木北)的豪强,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后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河东节度使刘崇,他派少年杨重贵前去太原。刘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他认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刘继业归宋以后,恢复本姓“杨”,单名业。因为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被朝廷委任掌管代州(山西代县)和三交(太原北)一带的驻防事宜。任职第二年,杨业即破辽兵于雁门(山西)。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攻辽,杨业因未及时得到主帅潘美、监军王侁接应终被陷于陈家谷口(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年约六十。除杨业外,史书中只对其子杨延昭、其孙杨文广战绩有所记载,其余都是恩荫小官。杨业的事迹当时即被人传述,后逐渐演为“杨家将”故事。
历史上的潘美与“澶渊之盟”
文学、戏剧作品中潘仁美形象也与历史上真实的潘美有很大出入,潘美非但不是“奸臣”,而且是百战良将,五代十国灭其四国。《宋史》记载:“潘美素厚太祖,信任于得位之初,遂受征讨之托。”潘美性格仁厚,曾求周世宗其子,并收为义子。谦恭自抑,每次出征必留家属。《杨家将》相关的小说、戏曲将潘美的名字改为潘仁美,进行了丑化,成为一代权奸,处处与杨家作对,并且勾结辽人,图谋夺取宋朝江山。这是传统文艺对潘美关于杨业之死的责任无限的艺术夸张、扩大化的结果。
1005年宋辽缔结的“澶渊之盟”也并非大众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对于北宋是屈辱的条约,而是给宋辽带来了118年的和平,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