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区委宣传部(文体局) 发布时间:2017-05-03
从近年来“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现状,到“丝绸之路”历史上国家间的博弈,再到“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先行者,丁学良如数家珍,幽默的言谈、深厚的学养、精彩的演讲不断引发现场读者的热烈掌声。讲座结束时,现场读者意犹未尽,希望丁学良教授能多做这样的通识讲座。
丁学良,著名文化学者、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中心学术指导,国立澳大利亚大学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1992年以博士学位毕业于哈佛大学,是著名的社会学思想大师丹尼尔•贝尔的关门弟子。在环太平洋诸国家和地区从事比较现代化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工作于哈佛大学本科生院、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1997年至今任《Chinese Sociology&Anthropology》《清华社会学评论》等杂志的编委。他著述颇丰,观点新颖,是当今研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方面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权威。 曾经在八十年代主编一套丛书《走向未来》,包括王岐山在内的一大批当时优秀的学者都是编委,这套丛书是影响了中国的整个八十年代,到现在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丁学良虽然曾长期游学、执教于海外,仍持中国护照,屡遭不便和歧视,不忍放弃,希冀有一日能执教于祖国最好的大学,纵论天下兴亡之道。除此之外,他也经常应约在海外主要中文报刊上就重大的国际局势变化和中国的战略处境发表评论。他喜爱红酒、绿茶、古典音乐和经典电影。但他心仪的,是在中国的大学讲坛上作公开演说,如《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他将自己界定为“在中国土地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传教士”。
人类文明史的研究误区
丁学良认为当前的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存在着极大的误区,大多数学者都盯着英美等发达国家,南洋、印度、以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却鲜有学者研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丁学良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游学和执教,他惊奇地发现身边的同事们只有极少数是研究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是研究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这让他有了一种补课的感觉。
丁学良说,长期以来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截止1985年,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做这方面的学者至多只有四位。丝绸之路是中外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但直到到现在还没有一部中国人写的具有学术水平的专著。
中国与文明的列车失之交臂
丁学良介绍,康熙皇帝曾意识到欧洲跟中国周围那些所谓的蛮夷不一样,欧洲送来的器物都是好东西,中国制造不出来。康熙希望中国能向欧洲国家学习,可惜“出师示捷身先死”
雍正继位后,为了夹击在中国西部企图建立“蒙古帝国”的蒙古人,保证中国西部的安全,雍正皇帝曾派外交使团,以两个主权国家的名义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达成平等条约,后来又企图与当时的奥托曼帝国搭成平等条约,但因为俄罗斯的阻挠未果。
无论结果如何,这两个外交事件,对于中国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承认别国是与中国平起平坐的主权国家,而不是以天朝自居。但保守的大臣们认为这有辱祖宗,竟然把相关档案尽数销毁,不仅使后来的历史学家失去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而且也使中国与现代文明的列车失之臂。
信仰和利益的力量
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丁学良认为,除了利益的力量,传教的使命感也是欧洲人在地理大发现中极为重要的驱动力,而早于哥伦布西行的郑和下西洋却只是为了宣扬大明威德,这使我国的祖先虽然驾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在沿途播下的威德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具有持续性,而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却深深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当然,无论是商人,还是信徒,都离不开政府的幕后支持,也离不开军队的保护,所以西方的殖民历史过程中,商人,信徒,武士缺一不可。
一个感人的学者
丁学良介绍,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幼年、青年时居住中国,曾到中国北方、蒙古、中亚地区考察,对这些地区的历史、社会有独到的研究。他曾经和梁启超有过交往,梁启超为其起名曰赖德茂。
上个世纪30年代,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拉铁摩尔从长城的东部起点山海关一直走到了长城的最西端如今的克什米尔一带,后出版《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被认为是研究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的开山之作。丁学良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严谨而又具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的学者。
中国的抗战爆发后,面对中国的部分人的悲观情绪,拉铁摩尔凭着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不可能被日本人征服,中国一定会赢。拉铁摩尔的观点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抗战决心,1941年由罗斯福推荐曾任蒋介石的私人政治顾问。
讲座结束后,丁学良回答了热心读者的提问,有读者问:“大家都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但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影响深远,丁教授怎么看待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丁学良回答到:“现在我们讲的“一带一路”或者以前讲的”丝绸之路“都是广义的全球互动的一个隐喻,全球互动要分渠道,基本上不出乎几大类:一个是经商,一个是传教,再一个就是战争。有些时候三个纠结在一起,比如十字军东征又是打仗又是宗教。为什么美国的科技那么发达?冷战的时候美国政府花钱做的技术研究,这些技术研究民间是不会去做的,这个过程当中就有很多好东西可以民用,然后变成全世界大众商业的项目。但无论战争怎样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我们都要反对战争,因为我们所有的努力和思考都是为了造服人类,而不是相反。”
关于“山川上的中国”系列讲座
盐田区图书馆的盐田阅读沙龙“山川上的中国”系列讲座,旨在以中国文学为主题,以地理历史为线索,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美学的演进与名作进行通识普及,为盐田树立高端的文化讲座,推进盐田的文化发展,树立盐田文化的新标杆。
下期预告:
严凌君:除了东坡肉,还有别的
——喜欢苏东坡的三个理由
时间
2017/5/12 19:30-21:00(请提前15分钟签到入场)
地点
深圳市盐田区深盐路2128号盐田区图书馆一楼读海书吧
报名方式
请关注盐田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szytlib)进行报名
严凌君
原籍江西吉安。深圳育才中学语文教师,“春韵网”文学教练,南山区作协副主席。出版有城市观察随笔集《深圳城市病》、成长教育系列人文读本《青春读书课》等。在育才中学建立一套“自由读书和自由写作”的立体网络:一套自编教材、一门选修课,一个学生文学社团、一本杂志、一个网站。《青春读书课》是深受中学生喜欢的人文读本,“春韵网”是最具特色的华语学生文学网站。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东坡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在他的许多名诗中都有关于饮食方面的内容,如《食猪肉》《老饕赋》《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诗,都反映出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
苏东坡曾在《题李公麟画自像》中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既懂生活的享受,又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之间保持平衡的,让我们跟着严凌君老师的脚步一起追寻苏东坡的人生旅痕。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