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疫情期间如何帮助孩子保持健康心理?

发布时间:2022-12-22

  近段时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造成了一定影响。面对疫情,除了做好科学地自我防护外,还要注重心理健康,避免焦虑、恐慌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趁虚而入,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面对近期疫情的严峻形势希望各位师生和家长都能做好“心”准备、“心”防护、拥有“心”健康!

  一、疫情环境下我们可能会有的应激性反应

  突然的活动限制,对普通人而言并不寻常。换作任何人,情绪都会产生波动,我们要做的是学习如何面对。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很多情绪与感受,比如慌张、不知所措、愤怒、沮丧、孤独感、被抛弃感等等。

  这些都是正常人在异常情况下的自然反应, 不要刻意压抑这些情绪,而是找到合适的途径允许自己体验和表达这些复杂的感受。给自己做一份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以及尽可能把生活品质维持在一个水平:有工作时段、休息时段、娱乐时段、运动时段、进餐时段等等,每日照做。稳定感对于应对未知感非常重要。

  不论是面对疫情还是身处疫区或是被隔离,正如前面提到的,都需要从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关注自己。

  (一)中学生或小学高年级学生

  1.生理反应: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睡眠失调、头晕呕吐、疼痛等躯体化不适等。

  2.心理反应:焦虑、烦躁不安、恐惧内疚、抑郁消沉、对未来迷茫、悲观消极,严重者出现自伤等。

  3.应对方式消极:表现为退缩或攻击等,如部分学生疏于学习,不愿意与人交流,沉溺网络,自我放纵,作息混乱;部分学生易与人发生争执冲突,亲子、同学或师生关系紧张。

  (二)小学低年级或幼儿园学生

  1.情绪方面:在疫情期间,孩子由于长时间不能自由地出门玩耍,可能会对生活感到烦闷,会变得紧张、焦虑;对反复做核酸检测、住所封闭等疫情信息感到恐惧。

  2.身体方面:由于情绪上的紧张、运动量的减少以及生活习惯的紊乱等,孩子可能出现易怒、睡眠失调、兴趣减退或丧失;生理性症状:如食欲减退等情况。

  3.认知方面:孩子们不能够自由地外出,外出做核酸时要佩戴口罩,平日需要居家隔离;这些都与孩子们之前认知到的世界和生活有所不同,容易让年龄较小的孩子产生认知障碍。

  4.行为方面:孩子可能会出现任性、吵闹、哭泣,还会破坏玩具,并且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对身体过分关注,经常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变得更加依赖家长,不愿意自己动手学习,原本具备的能力下降或消失。

  二、孩子如何自我调适?

  (一)调整自身认知,理性看待疫情及学校防疫管理:

  积极学习防疫技巧,有病报告,无病不慌;保持正向关注和积极期待。

  (二)规律作息,保持能量平衡:

  睡好觉。每天保持7—9个小时充足睡眠,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午睡半小时到1小时,睡前不做剧烈运动,也可通过深呼吸助眠。

  吃好饭。保证营养均衡,三餐规律。早餐进食适量蛋白质,减少进食“非天然食物”分量;晚餐进食适量淡水化合物(饭、面、粥、粉);每天吃蔬菜;如条件允许,每天吃适量水果。

  喝好水。每天适当增加饮水量,尽量少喝含糖碳酸饮料。

  学习好。制定具有规律性的日常学习计划并执行,做好时间统筹安排,非极特殊情况不搞突击(连续熬夜写作业)。

  运动好。定期参加身体锻炼,如去操场慢跑、散步、身体拉伸等,减少激烈运动,避免受伤。

  (三)寻求社会支持,“说”出压力:可主动与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或同学等诉说当下感受,尤其是不安、焦虑和烦恼的情绪,降低压力感。

  (四)关注当下,做自己能做的事:合理安排学习,将每天的学习安排细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五)助人为乐,“帮”走压力:利他行为是智慧处理压力的方式,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积极体验。

  (六)学会求助:面对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压力,或一些躯体化反应时,不要害怕,更不要忽视,可以主动、及时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寻求心理老师或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热线的心理支持。

  三、家长应该这样做

  (一)家长要调整自身情绪

  如果家长一直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孩子马上会感受得到,孩子常常是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的,所以家长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紧张地谈论疫情。

  家长首先需要做好自我情绪的调节,科学、理性地关注疫情、认识疫情,用自身积极正面的态度和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二)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情绪

  孩子的情绪可能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周围成年人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不安,或者因为孩子们的精力得不到释放。

  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表达这些情绪所采用的方式经常是本能的哭闹和发脾气,同时,还有可能表现在身体和认知上,比如食欲不佳、咬手指、哭闹不止等反应。所以,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留意到孩子的各种反应后,及时想办法应对。

  孩子容易感到脆弱和不堪负荷,家长需要给他们提供具有保护性的物理舒适感,如柔软的毛毯、喜爱的食物,帮他们恢复安全感。同时记得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进行具有安抚作用的活动。

  尽量保持平常的生活规律,或者按照当下实际的情况给孩子创造一种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增加稳定感和可预测性。

  (三)亲子陪伴

  特殊时期,居家生活也可以其乐融融,如果安排合理,家长和孩子可以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比如,平时工作繁忙、极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如陪孩子一起做游戏,特别是一些能让孩子开怀大笑的游戏,可以激发出孩子体内的多巴胺、内啡肽等令人愉悦的荷尔蒙,同时增强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带给孩子更多安全感。

  四、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疑似新型病毒肺炎症状怎么做?

  在做好依规定上报及就医的同时,自我情绪管理相当重要,切记保持冷静。如果你觉察到焦虑、恐惧、担心的情绪强烈且无法消除,一定要及时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协助,稳定情绪、冷静处理所面临危机。同时,不要胡思乱想、老往坏处想,尽力做好万全准备,心态上要维持正面思考。

  五、如果我是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该如何调适心态?

  在居家隔离时,你可能会出现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同时也可能产生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

  这个时候你需要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取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此外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进行健康饮食和作息,多读书、听音乐,进行其他日常活动;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六、如果我被确诊,该如何调适自己?

  在隔离治疗初期,你可能会出现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以上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我们需作到事先有所准备,不被这些情绪所控制,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此外要理解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同时也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

  除上述可能出现的心态以外,你还可能出现孤独、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不配合、放弃治疗,或对治疗的过度乐观和期望值过高等。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如实的理解病情和外界疫情,作到心中有数;多与外界亲人沟通,获得安心;积极配合治疗;积极与医务人员沟通信息。

  如果确诊或被隔离者是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家长应进行陪护。如果家长因故不能陪护,作为孩子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焦虑、恐惧、愤怒、失望等状态,甚至产生一定的攻击性或自我攻击性。心理专家指出,11月11日《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增强了我们取得防疫最终胜利的信心,我们应从权威渠道获取准确的科普信息,正确认识新冠疫情,既不过度忧虑,也不盲目乐观,消除恐惧心理,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中来。

  七、如果亲朋好友被隔离,我该做些什么?

  1.共情。在电话里倾听他们的负面情绪与感受,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到被陪伴、被支持、被理解。

  2.分享。可以讲讲自己最近的心情,目的是与他们建立情感连接,而非自己一直倒苦水。

  3.提供资源。除了食品、衣物等基本生理需求,提供些书单、音乐list或电影等资源,让他们能够充实精神需求。

  4.需要注意的是,首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够有能量为亲朋好友提供帮助与支持。对他们的关心也需要适度——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

来源:健康中国、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乌鲁木齐中小学卫生保健指导中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