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深圳市盐田区海山街道:供需互动,打造服务联盟

来源:盐田区海山街道办事处发布时间:2024-04-10

  资产为本模式是在优势视角下形成的一种社区发展模式,区别于传统的 “社区需求或社区缺失”取向,其更加关注社区的资产、能力和优势,倡导建立以当地居民、团体和组织内部及其之间的关系为驱动力的社区发展路径,追求内在的社区可持续发展。

  海山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海山社工站)是为积极响应省、市关于“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的部署,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兜底民生服务平台,于20197月正式揭牌成立,是“广东社会工作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也是深圳首个揭牌的街道级社工站。社工站选址在“民政服务一条街”。民政服务一条街集合了老、少、困、弱等服务场所和服务力量,海山社工站运用“资产为本”视角,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让兜底民生群众在一条街享受一站式综合服务。

  海山社工站从一成立,就以“专业、枢纽、平台”作为自身定位。在“资产为本”理论指导下,作为一个多元化综合平台和资源输出的枢纽型平台,海山社工站在服务运营中,始终将公众参与贯穿其中,动员社区力量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本文介绍海山社工站在服务过程中的经验与策略,阐述海山社工站如何发挥在地优势,构建供需双向互动机制,助力构建“民生幸福一条街”。

  一、供给端:梳理资源,绘制街道、社区资产图

  1.绘制社区资产图

  在海山社工站建设初期,社工发现现有的街区资源和社会力量存在资源分散、闲置较多等特点。社工通过社区漫步、欣赏式访谈等技巧,走访辖区的商企、社会组织以及社区能人,摸排走访,最终将资源归纳整理为专业资源、公益慈善资源、志愿服务资源等三类。走访的过程也是服务的过程,盘点资源后,海山社工站调动社区能人,共同协助社工手工绘制街道与社区资源图。同时将资源地图张贴在站内明显处,将“社区资产”的概念深入人心。同时在老年人、儿童以及社会救助等领域梳理形成资源手册。

  2.聚力专业队伍

  海山社工站以专业协同的方式,联动辖区内的党群服务中心、岗位社工等社工力量,召开定期的专业联席会,开展服务跟进与转介,针对疑难个案进行联合跟进,整合专业资源,形成专业合力。链接行业专家为辖区社工服务发展提供专业指导,促进社工团队服务能力提升。在202212月组织开展街道首届服务案例大赛,提炼服务成效,促进服务成果可视化,提升社工服务的影响力。2023年,依托社工站枢纽平台,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主题培训、组织和接待参访交流活动15次,开展《困境儿童服务交流工作坊》《儿童服务慈善社会力量交流会》以及《老年服务专题公益圆桌会》3场,促进辖区社工团队服务能力提升,提高海山辖区社工团队为民服务的专业水平,协同各团队力量开展各项为民服务29场,服务2562人次,推进服务协同发展,扩大服务规模效应。

  3.赋能社区社会组织

  为盘活辖区公益服务资源,海山社工站建立首年,协助街道举办了“首届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大赛”,吸引了33个社会组织、公益团体的参与,开展项目撰写培训帮助他们提升项目竞争力,并促成了2个创新项目在街道实施落地,并进行长期跟进赋能,激活社会组织发展活力。社工站通过项目大赛与部分社会组织在初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合作基础,为后续社工站进一步丰富资源库奠定良好基础。

  4.培力志愿服务资源

  海山社工站通过志愿者服务拓宽服务抓手,延伸服务覆盖面。海山社工站建站初期便建立站点志愿服务队,目前共有1支专项队伍及常态化队伍,1支专项队伍为“一米守护”志愿者队伍,重点为辖区内96名空巢、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探访服务。常态化志愿者队伍共50人,其中包括心理咨询师、医师、会计师、律师、擅长文艺的居民等社区能人33人,为需要法律援助、专业心理辅导等专业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帮助。除了站点内部志愿者队伍建设,海山社工站还积极联动外部志愿服务力量,扩充服务力量。志愿者队伍建设中,通过搭建互帮互助平台,发展志愿者领袖,引导志愿者逐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培力形成自组织,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 需求端:分级分类定位需求,明确服务目标

  1.兜底性:分级分类,兜底服务对象全覆盖

  海山社工站集各家之长,不断优化对特殊困难老人、困境儿童、困境妇女、社会救助群体、残疾人等兜底民生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工具,精准摸清服务对象的需求。目前建立“115级”服务管理体系,根据服务对象的类别属性和所面临问题的紧急、严重程度等,结合省市双百文件要求,将服务对象划分为11个类别和五个等级,明确服务重点和频率,量身定“助”。同时服务过程中,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和调整。

  2.动态化:主动发现,动态化管理需求

  海山社工站在年度之初开展较全面的系统调研,了解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依据需求制定服务计划。一方面在日常服务中,社工主动发现,常态化地收集服务对象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培力邻里志愿者队伍,在日常关爱中将服务对象的情况与需求反馈至社工,通过对需求的归类整理,充实完善服务对象需求库。

  3.精准化:精准匹配资源

  依据需求对接公益资源,实现精准匹配。针对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年度计划中针对性匹配资源,以项目的形式寻求政府资源和社会组织、固定爱心人士等支持,满足共性需求。针对日常服务收集服务对象个性需求,联动爱心人士、热心居民以及其他慈善主体实现“一对一”匹配,满足个性需求。

  三、开展系列服务,供需双向互动促进兜底服务落实

  社工站结合服务对象需求与三大资源类型,实现“供给库”与“需求库”的动态平衡,帮助服务对象切实链接到真正需要的服务资源,建立供需双向互动机制。

  社工站以“一老一小一弱”作为服务重点。在“老有颐养”方面,联动辖区专业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成立“日常关爱员”队伍开展服务。平均每名困弱老人每半个月至少关爱1次;联动社区、小区物业、邻居组建“一米守护”队伍,每天关注老人动态。联动爱心企业、药店、公益人士捐物捐药,建立“移动共享药箱”,为有需要的老人“送药上门”,确保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兜住民生底线。

  “幼有善护”方面,对于辖区现有的70名困境儿童实现全覆盖动态关爱,链接资源帮助22名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结合困境儿童提升自信心的共性需求,链接社会组织资源开展“少年说海山”——青少年社区参与计划,组建30人的“小小讲解团”,宣传讲解社区特色文化,提升困境儿童自信心提升,融合社区。

  “弱有众扶”方面,事务岗社工负责政策落实,服务岗社工对救护对象及家庭提供跟踪服务,提供关爱探访、就业帮扶、资源链接等服务。仅2023年,社工站就针对辖区内的救助对象开展入户走访电访84次,协助申请助学金5次(5人成功申请,共计13470元)以上人员共发放慰问物资63份、救助金64.6517万元。二是残疾人救助。联合街道职康对辖区持证残疾人进行经济困难情况排查,及时给予相关救助共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5.2676万元全国助残日为辖区残疾人发放14.15万元慰问金;流浪乞讨临时救助金共发放4693.41元,共救助50人次;协助辖区内15名困难群众,申请区慈善重大疾病救助共计173545元;链接志愿者资源提供入户打扫卫生出行3次,资源匹配夏日蔬果包30份。

  在志愿服务方面,对内成立“海山街道暖心义工队”支持社工站,截至目前义工服务达到137场,累计服务2538小时;促进“军民共建”,联动海警志愿者开展常态化困弱群体关爱服务,帮助80多位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理发、入户清洁等服务。对外积极联动辖区各个志愿服务力量,联动养老服务机构、党群社工与心理服务机构组建“日常关爱员、专业社工、心理专家志愿者”三级人才队伍,开展中高龄老年人助养计划,为1044位高龄老人提供日常关爱服务,针对96名重点困弱老人提供资源链接、危机介入、家庭矛盾调解、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

  四、协调机制,联席会议

  海山社工站以民政服务一条街为载体,以社工站为核心打造兜底民生服务联盟,将社工圈、民政圈、外部资源圈常态且有效地串联起来,打破了服务壁垒,使得各类力量在社工站枢纽的协调下,得以发挥最大的合力和能量为兜底民生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海山社工站建立起《兜底民生服务协同机制》和《个案管理联席机制》,社工站集合辖区服务资源推进服务协同发展,推进跨团队或跨部门合作的多元联席会议。20238月,辖区居民白先生因送外卖途中遭遇交通意外受伤,手术后短期内无法上班,家庭唯一经济来源中断,且大部分积蓄用于治疗费用,导致家庭生活困难,无法支付小女儿就读民办学校高额学费,孩子即将面临失学风险。在了解情况后,海山社工站召开联席会议推动解决了小女儿入学问题,协助其申请临时困难救助12717元,缓解其生活压力,链接其他社会组织现金资助3000元及生活物资多项。同时对其进行亲职教育及情绪辅导,链接大学生志愿者为大女儿(初三)提供学业辅导;为改善家庭环境,链接慈善资源为其更换家居。最终帮助服务对象顺利走出生活困境。

  五、小结与规划

  海山社工站通过资源摸排与分类,绘制资产地图,聚力专业队伍,培能社会组织,建立资源库;通过对兜底服务分级分类,动态化管理,掌握服务需求。经过4年多的探索,海山社工站在服务需求及服务供给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资源找人、人找资源”双向互动机制。未来,社工站将继续运用“资产为本”视角,注重街区资源挖掘与运用。第一,社工站需要不断采取多元化的手段丰富资源类型,梳理优化“资源清单”,畅通资源链接途径、提高资源流通效率,盘活闲置资源。第二,除传统的需求征集模式外,引导居民学会主动提出诉求与资源需求,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增强资源链接的内生动力。第三,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与关系的提升,在资源方面实现互助共享,重视社区自组织与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帮助社区构建及扩大次级社会支持网络,使街道范围内的资源“供-需”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升幸福感与安全感,助力构建“民生幸福街区”。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