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灯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末清初,有着300多年历史,它是沙栏吓村吴氏祖先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舞蹈,反映了客家文化和沿海地区渔民的生活习惯,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等地,为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必备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客语中,“鱼”、“吴”谐音,故吴灯舞也就成了“鱼灯舞”。
鱼灯舞的道具制作精巧。鱼灯都是先用竹篾扎成鱼的形状,糊上纱纸,用元粉、牛皮胶和上颜料画鱼,再涂上桐油,在鱼腹之下装一条20厘米长小棍,演员以此举鱼灯起舞。
沙头角鱼灯舞”不仅传承了客家传统民间文化,文化元素突出,而且舞姿独特、观赏性强,凸显了当地的客家民俗风情。
水上婚嫁习俗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咸水歌来贯穿婚嫁活动的全过程。
疍家渔民生活在水上,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文化,其婚俗以船为载体,以疍家传统咸水歌沟通情感,婚姻缔结过程中繁缛的礼仪、特有的服饰妆扮等也展现出疍家人文化的特殊性,因此,疍家渔民婚俗对研究疍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抒发情怀的特有表现形式,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和独特艺术风格与魅力,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疍家人以舟楫为伴,以捕鱼为生,子女婚嫁都在海上举行,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疍家婚俗”。其婚俗以船为载体,以疍家传统咸水歌沟通情感,婚姻缔结过程中繁缛的礼仪、特有的服饰妆扮等也展现出疍家人文化的特殊性,因此,疍家渔民婚俗对研究疍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今疍家人早已上岸居住,昔日的渔民文化已融入到现代化的城市中,以往的海上迎亲也逐渐演变成在陆地上划旱船迎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