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盐田区文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来源:发布时间:2012-02-10

各街道办事处,区直、驻盐各有关单位:

  现将《盐田区文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盐田区文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文化建设是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要求。“十二五”期间,是盐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为全面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根据省、市文化发展各项规划和《盐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文化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自然人文和经济环境。

  1.自然人文环境。我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东部华侨城生态景区、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小梅沙旅游景区等景点闻名全国;具有6000年历史的大梅沙古文化遗址、“一街两制”中英街、打响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第一枪的三洲田庚子首义革命旧址、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等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2.经济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我区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2.9%,经济总量突破200亿级大关,2010年实现282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辖区税收达到43.6亿元,是2005年的2.85倍,年均增长23.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1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79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顺利达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初步形成了低能耗、高产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了“固本强基工程”,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3个街道文化站获评省特级文化站;区图书馆达到地市一级公共图书馆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不断完善,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示范区”基本建成。二是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娱活动,全区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和基层文化单位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过1500场次。基本做到“天天有小型文化活动,周周有电影和音乐会,月月有展览和演出,季季有文化节庆,年年有文化演出季”。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2.基层文化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打造了周末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节庆文化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和中英街“3·18警示日”等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坚持“一街道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方针,形成了沙头角街道“五心工程”文化月、海山街道“海山文化节”、盐田街道“金港文化节”、梅沙街道“金秋梅沙”艺术活动月等文化品牌,涌现出了以鱼灯舞为特色的中英街社区、以腰鼓为特色的海涛社区、以疍家人婚俗为特色的盐田社区、以麒麟舞为特色的大梅沙社区等各具特色的基层文化社区。“十一五”期间,我区各类文艺精品创作获国家级奖项53个,获省级奖项42个。

  3.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得到改造和提升,“十一五”期间,年均接待游客1.7万人次。依法保护了中英街界碑、沙栏吓天后宫、吴氏宗祠等省、市级文物。完成了孙中山庚子首义雕塑园主题雕塑的设计、制作及安装工作。2008年,“沙头角鱼灯舞”成为全市唯一源于深圳本土、唯一民间舞蹈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局面。一是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制订了《盐田区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立了产业结构优化、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动力三大发展原则,形成了“四个结合”、“三条产业链”的发展特色。山海旅游文化融合发展,黄金珠宝设计等创意文化产业加快兴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二是逐步加大了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引进和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区涌现了东部华侨城、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深圳园区)、大梅沙湾游艇会、周大福珠宝、百泰珠宝、梁子服装、嘉达数码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东部华侨城发展成为“世界级度假旅游目的地”。梅沙原创音乐前沿基地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深圳园区)”称号。

  5.文化市场保持安全有序。一是强化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依法办理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政许可项目和备案项目,审批工作多年确保“零差错”。狠抓经营单位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生产工作,文化市场管理等实现了“4个100%”。全区网吧、娱乐场所、艺术培训、印刷企业等经营单位长期保持稳定有序,无安全事故发生。二是坚持警示教育和严格执法相结合,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相配合。建立并完善了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联席会议制度、网格化监控巡查制度。强化封堵查缴工作,对非法出版物保持高压态势。打击非法经营行为,整治行动形成稳定工作机制。做到每日有例行检查、每周有重点抽查、每月有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我区文化市场保持了安全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6.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是科学理论武装进一步加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定。坚持区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重点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二是现代公民教育不断深化,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开办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文化素养。每年组织开展“七彩年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活动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三是群众性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关爱行动等活动,在全国形成了“北有九·一八,南有三·一八”的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和“健康大篷车”、“心灵驿站”、“邻里互助之家”、“阳光教育基地”(四点半学校)等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涌现出陈立、李润庭、贾肇英等全市“道德模范”、“爱心人物”。

  (三)“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发展思路。

  1.面临的挑战。经过13年的发展,我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市民文化福利水平不高;二是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文化发展活力不足;三是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布局不够合理,高端文化设施缺乏;四是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大,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品牌企业。

  2.面临的机遇。我市自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一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建立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日益凸显为文化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列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之一。省委提出了实现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市委决定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加快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三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碳、高附加值的重要特征,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可发挥扩内需、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强后劲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加值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长率。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实现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和创意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四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对加快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要在未来发展中继续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需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率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观念、体制、科技和区位优势,形成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地位。此外,随着经济特区扩容和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文化均衡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我市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发展思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坚持文化立区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特色城区,积极打造“文化盐田”。发展方向是: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市民文化福利水平全面提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大突破。发展思路是:一是统一规划,即按照“三大优势功能组团”的空间布局,统一发展规划,加快文化功能区建设步伐;二是创新模式,即以建设品牌文化产业基地为重点,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布局合理、产研结合的文化产业基地,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完善设施,即利用沙头角中心区(中轴线)的开发建设和小梅沙整体改造的契机,稳步推进高端文化设施建设;四是优化环境,即完善文化建设投入和奖励措施,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在充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以重点项目强势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我区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四个走在前列”和“一年有新变化,三年有大突破,五年上新台阶”的要求,文化发展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以美好生活和高品位生活为目标,全面提高市民文化福利水平。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增强文化共建合力。

  ——坚持协调发展。实现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相结合,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普及和文化品位提升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勇于破除制约文化建设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切实增强文化建设创新能力。

  ——坚持创意特色。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充分利用独特文化形态,精心打造海洋文化。以创意文化为主调,大力扶持“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创意产业,形成特色品牌。

  (二)总体目标。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是市民文化素养全面提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优势,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开展不同门类、不同形式的艺术培训,不断提高市民文化艺术修养。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链条完整的新兴战略性文化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盐田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四是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在文化设施建设、音乐制作、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有显著提升,并力争创作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三、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为加快建设滨海特色文化强区,我区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事业和产业两方面着手,抓好三项1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工程。

  1.建成“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提高市民文化福利水平。规范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海山街道文化站建设步伐,实现街道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标准。按地市一级图书馆硬件标准,建设区图书馆新馆。推进新馆科技手段创新,完善服务功能。突出“中外海图展”和海洋文献收藏品牌,进一步彰显海洋文化特色。同时,按照“统一拨款、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合理布设“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到2015年,全区“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达到20台以上,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达3.5册。根据文化设施与服务人群相适应的原则,统筹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力争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2.拓宽公共文化共享平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以“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为抓手,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挖掘文艺人才,推出群众文艺精品,锻炼和培育群众文化队伍;以外来青工文体节为抓手,以丰富文体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和增强体质为目的,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外来青工踊跃参与,丰富和活跃外来青工的文体生活,实现外来青工与本地居民共建共享共创文化的权利;以文化惠民活动为抓手,推进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邀请国际级、国家级文化团体专场来盐表演,每年免费为辖区居民举办25场文艺精品巡回演出,在社区放映100场公益电影,举办250场次声乐、舞蹈、书画等培训课程,开展22场社区邻里互助文化节和14场社区艺术节活动。逐年增加公益文化培训班次,不断扩大培训群体。

  3.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构建多层次品牌体系。积极打造对城区发展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构建规模化、系统化、多层次的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在现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基础上,利用“鹏城金秋”社区艺术节、外来青工文体节、文化惠民活动等平台,结合文艺精品创作,努力从群众文化中提炼文艺作品,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依托小梅沙现有旅游资源,举办海洋文化节系列活动。扩大“海洋文化论坛”和“古代海图展”的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在区图书馆设置海洋文献特色收藏室,丰富藏品,加大海洋文化普及力度,构建多层次品牌体系。

  4.提升市民文艺素养,培育城区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区、街道文化机构资源优势,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培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普及高雅艺术,促进市民文化消费,接受艺术熏陶,提高文艺修养。同时,以先进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劳动者文明素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倡导邻里互助,培养包容性社会心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5.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创新文艺创作扶持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鼓励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出一批反映我区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城市建设等各类题材的作品。争取每年能打造出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提高我区文艺精品创作的整体实力。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文化艺术优秀作品的创作和评论,加强对文艺精品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同时,对已有的文艺作品进行整理、提炼和再创作,提升作品的内涵。

  6.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我区自然、人文、地理优势,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和合作领域,积极落实深港文化合作协议及深澳文化合作协议,加强与港澳地区在演艺、展览、舞蹈、非遗、文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吸纳港澳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和经验。

  7.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辅助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鼓励民间文艺社团发展,加大对民间文化社团扶持和骨干人员培训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民间文艺社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增强文艺社团的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有利条件,让有文艺专长的人才参与到市民文化艺术教育普及工作中来。加强文化义工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义工的选拔、激励、培训及评价机制,拓展文化义工服务领域,提高文化义工服务水平。争取到“十二五”末期,全区各类文化义工人数达到200人以上。

  8.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深入开展普查、整理、认定工作,建立区级以上非遗名录。依托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设立“沙头角鱼灯节”,加强深港两地交流,鼓励培养后继人才,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工作。

  (二)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

  1.建设标志性高端文化设施,提升城区文化品位。围绕城区发展主轴,加快高端文化艺术设施建设,建设一座高档次、多功能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构建一个彰显盐田风貌、品格、精神的城市符号,建成深圳东部高品位的文化中心。

  2.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产业带动消费新模式。以片区改造更新为契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是通过引进国内外动漫、新媒体、工艺品的设计制造以及创新型文化朝阳项目,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二是以周大福、百泰等企业为龙头,打造以黄金珠宝设计为核心的产业链。依托现代产业服务中心的黄金珠宝展示平台,力争在黄金珠宝设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以文化拉动产业,以产业带动消费,以消费促进发展的新模式。

  3.推动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深圳园区)建设,培育重点文化企业。积极推进梅沙音乐产业基地与北大青鸟集团的合作,组建集音乐制作、出版、发行、销售、演艺经纪、投融资为一体的音乐产业集团,打造国内最大的华语音乐交流和交易平台。

  4.打造人文中英街历史文化街区,营造地方特色文化氛围。突出本土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特色,建设人文中英街,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让游客在观光购物的同时,体验南粤风情、感受爱国情怀。

  5.整合片区设施和服务资源,建设滨海特色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在梅沙片区,依托万科会展中心、东部华侨城和京基喜来登、盐田体育中心、大梅沙湾游艇会等高端酒店设施和文体设施,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齐全的配套服务作支撑,通过举办中国水上设备及游艇展览会及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及节庆活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信息、文化知识和文化观念传播。

  6.依托高端文化设施,构建特色休闲文化区域。在沙头角、海山片区,依托高端文化设施,引进国内知名经营演出及经纪业务的文化企业,充分利用其演出业务资源及院线联盟平台优势,为市民提供高品位的艺术消费。在盐田片区,建设相对集中的社区休闲娱乐消费区域,引进量贩式KTV、游艺场所、社区小影院、室内儿童乐园等娱乐项目,为港口综合配套提供文化服务。在梅沙片区,重点发展时尚娱乐、演艺培训等相关行业,凸显滨海浪漫特色,提升艺术品位,提高游客文化消费水平。

  (三)实施滨海文化城区建设工程。

  1.塑造城市人文艺术景观,营造滨海城区文化氛围。在城区主要景点、街心公园、登山道、步行街、栈道等地段设计、创作一批特色雕塑作品,以群雕、组雕、壁画等表现形式展示和浓缩我区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海港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提升城区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加深文化积淀,营造滨海城区文化氛围。

  2.建设盐田墟镇“渔人码头”,打造滨海特色综合文化娱乐休闲区。利用盐田墟镇旧城改造契机,引进知名企业投资运营,将其改造成为集海洋风情表演、特色海鲜餐饮、街头艺术表演、海洋游艇观光和海员专业服务项目等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娱乐休闲区和“国际海员之家”。以富有特色的海鲜舫、咖啡厅、酒吧、游艇码头、特色购物中心等为主体,为广大市民、游客创造观海景、尝海鲜、叹海风、购海产的好去处。

  3.展示城市人文艺术风貌,打造“滨海·蓝色艺术长廊”。以蓝色海岸线为载体,精心规划设计,全力打造“滨海·蓝色艺术长廊”,通过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平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示城市风貌和社会发展成就,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合理设置小型文化活动区域和群众文化活动场地,举办小型户外艺术广场活动,普及文艺知识、展示文艺精品,把蓝色海岸线打造成集城市绿道、艺术长廊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风情线。

  四、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文化发展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成立区促进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建立由群众评分、专业调查机构和专业艺术委员会评价、政府考核相结合的自下而上的文化考核机制。重视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滨海城区的进程中,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完善文化发展的措施,充分利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每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步。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列入预算,打造一批文艺精品。改进政府文化投入方式,逐步由依靠政府无偿投入为主转为探索以各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项目建设和公共文化活动。二是鼓励企业、个人赞助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出台公益文化活动捐助赞助管理办法,逐步完善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文化建设的政策环境。探索组建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和团体,形成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三)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整合文化资源。

  健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加快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运营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同时,加强文化市场要素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强化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建设上水平、上档次。加大对民间团体和学者个人在开展文化学术创作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民间学术力量的作用,提高文化质量。

  (四)建立文化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提升文艺创作整体水平。

  积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着力打造文化人才“洼地”。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创新人才宣传推广机制。鼓励支持学校、社团和企业引进高级文艺人才,做到藏才于民。加强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文艺人才业务水平。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化辅导员、文化义工队伍,提高群众自编、自排、自演和自我组织文化活动的能力。充分整合专业文化公司、群众文艺团队和社会各界文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建。

  (五)将文化发展列入城市规划,彰显现代滨海文化风貌。

  将文化发展建设用地列入总体规划,确保文化建设的规模档次和文化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预留文化发展空间,文化设施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逐步实现文化发展与城区建设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充分体现海洋文化特色。

  (六)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营造安全有序、健康和谐的文化发展氛围。

  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真正形成专业执法、联合执法和属地管理相结合,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文化执法系统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文化市场安全工作,实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机制,形成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合力,营造安全有序、健康和谐的文化发展氛围。

  附件:

  名词解释

  一、四个结合。即文化发展与自然资源相结合、与旅游相结合、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与旧城旧工业区改造相结合。做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布局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实现与深圳其它各区之间的差异化发展,突出我区高端、原创、时尚、休闲的文化产业特色。

  二、三条产业链。即打造沿山绿色产业链、沿海蓝色产业链、沿岸金色产业链。构建开放的投融资环境,通过金融创新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以重点项目强势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沙头角鱼灯舞。沙头角鱼灯舞是深圳市唯一起源于深圳本土、唯一民间舞蹈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沙头角鱼灯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过300多年历史沿袭,流传至今,是沙头角沙栏吓村及香港新界的一种独特民间舞蹈。沙头角鱼灯舞颇具岭南特色,对研究岭南文化、海洋文化,以及审美学、民俗学、信仰崇拜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四、“4个100%”。100%的文化经营审批、备案事项按时办结;100%的文化经营单位(含新闻出版单位)参加法律法规培训;100%的法人、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接受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教育;100%的网吧、歌舞娱乐场所、印刷企业签订安全守法承诺书。

  五、三大优势功能组团。即沙头角片区、盐田片区、梅沙片区三大优势功能组团。按照着力完善“三大优势功能组团”的要求,以沙头角中心区(中轴线)启动建设作为建设深圳东部沿海消费中心、打造东部高端商贸形象的抓手,强力推进海涛、桥东以及田心片区的更新改造,深入研究工人生活所、鹏湾一村、二村改造的可行性,腾挪土地资源。完善商业基础设施,促进生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沙头角片区建设成为深圳高品质滨海商贸组团。启动盐田旧墟镇改造,有序推进盐田三、四村和西山吓村整体搬迁安置工程,加快盐田港商务配套服务区建设,完善后方陆域配套设施,将盐田片区打造成为支撑盐田港区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组团。围绕“服务规范化、环境生态化、配套人性化、景区精品化”的思路,按照国际化标准,完善梅沙片区旅游配套设施,推进小梅沙整体改造,恢复梅沙口岸功能,以东部华侨城为龙头,启动实施一批旅游高端精品项目,将梅沙片区建设成为国际山海旅游文化会展组团。

  六、四个走在前列。2010年6月2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同志在盐田区干部大会上,要求盐田“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强化特色精品意识,在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建设上走在前列;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上走在前列;强化干事创业意识,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走在前列。”

  七、人均公共文化指标。指通过一定规模的居民抽样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居民对文化服务感受,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公益文化活动、文化服务人员、居民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文艺精品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安全、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等。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