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区委宣传部(文体局) 发布时间:2017-07-12
2017年7月14日19点30分至21点,在盐田阅读沙龙“山川上的中国”系列讲座第十讲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先生在盐田区图书馆读海书吧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陈寅恪其人其事其诗》。
谢泳教授讲述了陈寅恪先生的家世,以及成长、教育、回国任清华国学院导师、中古史研究、49年留大陆任教中大、晚年失明等人生经历,最后着重解读了陈先生晚年的3首古诗,并分别从古典、今典等用典和不同的旁证来考证陈诗的诗意与原委,从中分析陈寅恪先生的品格与精神。
讲座受到广大听众与读者的热烈欢迎,讲座结束后谢泳先生的忠实粉丝纷纷拿出自带的谢泳先生著作,请谢泳先生签名留念。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问题。著有《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储安平与〈观察〉》《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等。
谢泳教授在他的著作《逝去的年代》《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等中对陈寅恪均有所论述。关于对陈寅恪晚年诗歌的解读,谢泳教授这样坦言:“我解晚年陈诗多凭直觉和猜测,不足为法。解陈诗的目的不是研究旧诗,不是研究诗歌本身,而是借此观察一个独立知识分子在特殊时代的内心世界。”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民国(民初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余三人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陈寅恪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其代表作。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所题《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里写道:“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的一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实写照。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后来,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晚年陈寅恪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离开人世;11月21日,夫人唐筼辞世。
在生命的最后他留下一曲挽歌《挽晓莹》: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陈寅恪其人其事其诗
著名文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吴宓说,读《陈寅恪诗集》时,读者会顿时发现一个与撰述学术论著的陈寅恪全然不同的陈寅恪,他所想所思,大大超越了学术的畛域。
谢泳列举了三首陈寅恪的晚年诗来解读他作为一个独立知识分子在特殊时代的内心世界。
咏校园杜鹃花:
美人秾艳拥红妆,岭表春回第一芳。
夸向沉香亭畔客,南方亦有牡丹王。
谢泳解读说,当时北京已有陈寅恪早年清华同事冯友兰的顺时而变,现在广州陈寅恪早年史语所同事岑仲勉也首先表态,用辩证法来解释隋唐史,此即“美人秾艳拥红妆,岭表春回第一芳”之意。“夸向沉香亭畔客”是化用李白《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之意,岑仲勉是唐史专家,此处用“沉香亭畔客”借指唐史研究者,语意精妙。“南方亦有牡丹王”易解,但关键是一“亦”字,我理解是以北方冯友兰对指岑仲勉。
贫女:
绮罗高价等珠玑,白叠虽廉限敢违;
幸有阿婆花布被,挑灯裁作入时衣。
谢泳认为这是在暗讽陆侃如和冯沅君夫妇,当时他们都在山东大学。“绮罗高价等珠玑”,是指陆冯早年两本名著,今天总算有了好价钱,指旧作在新时代受宠,有待价而沽之意。“白叠虽廉限敢违”, “白叠”古典,文辉兄已查出为“棉布”之意,此处借“白”引出胡适《白话文学史》,指胡适和他的著作,价廉物美(陈对胡适著作的评价),但受到限制,不敢卖了(删除胡适引文和观点)。后两句不言自明。“幸有阿婆花布被”,“阿婆”指冯沅君,“花布”指早年两本旧作。“挑灯裁作入时衣”,指陆冯夫妇及时删改自己的旧作来迎合新时代。
高唱:
高唱军歌曲调新,惊回残梦太平人。
如何鹤发开元叟,也上巢车望战尘。
此诗暗讽同在山东大学的高亨,高亨1927年从清华国学院毕业,是陈寅恪的学生,1964年高亨作《水调歌头》一首大唱领袖赞歌。陈有此诗,知此今典,此诗即不需再解。陈诗即针对高亨《水调歌头》而发的感慨,“诗题多有深旨”,“高唱”是习语,但暗含“携卷登山唱”,别有深意。陈诗机巧于此可见。
谢泳说,陈寅恪的晚年诗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灵深处,那深处有一种无计排遣的悲哀。这也许是作茧自缚,也许是自寻烦恼,可是,"入山浮海均非计,悔恨平生识一丁",但凡人一识字,又有谁能逃脱这命运之网的纠缠和悲剧心灵的笼罩呢?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