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盐田阅读沙龙“山川上的中国”说孟子,韩望喜详解“性善论”

来源:区委宣传部(文体局) 发布时间:2017-09-27

  2017年9月15日晚7点30分,盐田区图书馆 “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第二季第三讲,在盐田区图书馆读海书吧开讲,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望喜先生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与仁义之道》。

  韩望喜博士从自己幼时母亲的教诲开始,讲到孟子给他的心灵上的震撼,再从孟子的生平讲起,讲到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讲到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争论,最后讲到“四心”的现实意义,并与大家讨论了如何“养”心及当下如何坚守此“心”。

  韩望喜博士引用孟子《离娄下》里的话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我们一定要小心翼翼呵护“四心”。善心就像星星之火,就像点点的清泉,要知道去呵护它,保养它,扩充它,这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韩望喜博士的讲座引起了现场听众的热烈反响,讲座结束以后,现场听众纷纷提问。

  盐田区图书馆 “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第二季已拉开帷幕,2017年8月25日,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掌上国学院创始人杨鹏先生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 道德经 〉与道家心中的理想社会》,9月8日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人、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大华先生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藏山于泽——庄子的财富观》。

  韩望喜,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外交部候任外交官、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研究,著有《善与美的人性》《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韩望喜正解中华经典》等多部专著。中央电视台理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自2005年1月起兼任深圳电台新闻频率FM89.8《希望对话》栏目的嘉宾,讲述先秦诸子13年,超过300讲,两次获得广东省理论宣传电台节目一等奖。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大家读经典”中讲授“韩非子”。

  仁者孟珂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曾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浓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关于“性善论”在《孟子》中多有论述。

  《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